【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轉動課堂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教學過程的構建,通過使用對比、分析、實驗等方法,探討了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和轉動課堂三者的區別和共同點。教學實踐研究發現,轉動課堂是比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更適合中國教學和學情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轉動課堂能夠將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有所得,又學有所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 對分課堂 轉動課堂 大學英語聽說課

基金項目: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對分易”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視聽說對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JY171021)。

引 言

傳統課堂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大大阻礙了現代教學的進步和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且近年來高校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生逃課、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講、不完成作業等,都是令廣大教師深感頭痛的問題。為了改變國內傳統教學的缺點和局限性,自2010年起先后有許多學者引入了國外流行的課堂改革模式——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畢竟是“舶來品”,在國內環境下實施翻轉課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鑒于此,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于2014年提出了一個原創的教學新模式——對分課堂。2016年初,渤海大學楊延東校長又在二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轉動課堂”,將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的優勢相結合,以適應中國的教學與學情。

簡述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和轉動課堂

1.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和轉動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也被譯為“顛倒課堂”。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最早提出該理論的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貝格曼和亞倫·薩姆斯,其定義為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手中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一種教學模式”(喬納森·貝格曼和亞倫·薩姆斯)。也就是將傳統教學中“教師課上講授,學生課下作業”的教學流程顛倒過來而形成的“學生在家通過觀看微課學習新知識,來到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答疑的方式消化鞏固”,由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對分課堂”是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系學科帶頭人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個原創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以期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教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樣,在講授和內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課堂討論的過程,實施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割開來,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故而,對分課堂把教學劃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以簡稱為“PAD課堂”。

“轉動課堂”是渤海大學依據地方性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基于國內外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型教學模式。轉動課堂的核心定義為“三轉二動”。轉動課堂的“轉”,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包括三層含義:轉型、轉法和轉體。轉型指的是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為中心;轉法指的是課堂教學從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等;轉體指的是課堂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動課堂的“動”,是課堂教學的要求和目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互動,即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課堂討論時,學生被分為若干小組,通過互動讓學生消化和理解知識;二是動手、動腦,即引導學生既動腦思考又動手實踐,通過動腦思考和動手練習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2.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和轉動課堂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的不同點在于:首先,對分不同于翻轉。經典對分三過程不同于經典翻轉兩過程;對分的先教不同于翻轉的先學;對分創建內化吸收,連接講授和討論,促成漸進性自主建構,促成學生學習從復制到創新的個性化發展;翻轉內化吸收與互動探究都在課堂上。其次,轉動不同于對分和翻轉。對分課堂課程時間分配上按教師授課和學生討論各占一半的比例,轉動課堂按照6∶4的比例把課程的計劃學時分為兩部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課內課堂和課外課堂。占計劃學時六成的學時,用于課堂教學,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課內課堂;占計劃學時四成的學時,用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能力訓練,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課外課堂。轉動課堂的內涵要點是“課前預習+課上精講+課后應用”;對分課堂的內涵要點是“講授—吸收—討論”;翻轉課堂的內涵是“課前觀看微視頻+課堂精講、討論、完成作業”。

相同點在于:三者都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三者都注重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和小組合作、討論;三者都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轉動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轉動課堂教學實踐始于2017年3月,以所教授班級通信1502和信號與控制1502為兩個教學實驗班,所用教材為《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4》,16周內完成5個單元的教學,每3周覆蓋1個單元。每單元包括3部分內容:Part A:Pre-listening Task;Part B:Listening Task & Speaking Tasks;Part C:Test Your Listening,課程時間分配按6∶4的比例劃分。鑒于聽說課的實踐重要性,將6∶4的比例分配對象顛倒過來,即學生討論和練習時間占上課時間的60%,教師講解重難點占上課時間的40%。

以第一單元(Unit 1)“One World”為例。第一周完成PartA:Pre-listenning task和Part B的Listening tasks(聽力)部分。Part A: Pre-listenning task部分的第一課堂的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講解有關的句子及其結構,并給出討論問題;課外課堂60%的時間用于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得出答案。Part B的Listening tasks(聽力)部分第一課堂的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精講生詞、背景信息和文化知識;課外課堂60%的時間用于學生聽對話做練習。第二課堂是觀看有關生日慶祝的英文視頻。

第二周完成Part B的Speaking tasks(說)部分。Speaking tasks(說)又分為兩部分:Reflections on the text(課文思考)和Picture talk(看圖說話)。Reflections on the text(課文思考)部分的第一課堂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提出問題;課外課堂60%的時間用于學生作同伴交流,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第二課堂是和同伴合作完成一個有關世界各地慶祝生日的PPT英文演示文稿。Picture talk(看圖說話)部分的第一課堂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講解一些有關觀點和英文有用表達;課外課堂60%的時間用于學生進行分小組談論婚俗、描述圖片,并作出不同婚禮的比較。第二課堂是分小組、分角色模擬對話表演(可以運用教材的知識點自行編寫對話)。

第三周完成Part C:Test your listening:A passage(聽力測試)和Movie Time and Talking Time(電影和談論時間)。Part C:Test your listening:A passage(聽力測試)部分的第一課堂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播放一篇短文(播放三次);課外課堂60%的時間學生進行聽短文完成填空練習。第二課堂是完成教師布置的其他聽力小測試。Movie Time and Talking Time(電影和談論時間)部分的第一課堂課內課堂40%的時間用于教師講解生詞、句型結構;課外課堂60%的時間用于學生看電影短片、完成練習題,并用英語描述一個有關世界人口變化的圖表,要求至少闡明三個原因或理由。第二課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圖表口頭描述內容錄制成音頻,通過QQ上傳給教師,教師給予點評。

最后是作業和應用練習部分:學生分小組準備有關生日或婚禮的戲?。刹痪心嘤诮滩模笳n后搜集演出戲劇的素材、設計劇情、寫出劇本、練習演出,并于第四周進行課堂表演。

師生角色的轉變

轉動課堂使教師定位發生了轉變,徹底改變了教師中心論。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指導者)、幫助者、啟發者、參與者,教師是教學知識點的闡釋者,是教學基本資源的提供者,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運用知識。學生的角色也相應發生了轉變,變為學生本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個性化學習。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由原來的教師講授為主變為學生學后交流、教師答疑解惑和指導作業。教師可通過學習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組織課堂交流、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結 語

轉動課堂突破了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將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經過轉動課堂的教學實踐,以往學生上課沉默寡言、精力不集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局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熱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此外,轉動課堂吸取了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的優點,著重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能力,是比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更適合中國國情和學生學情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延東:《“轉動課堂”重構教學全過程》,《中國教育報》2016年2月15日,第4版。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復旦教育論壇》2014年第5期,第5-10頁。

[3]張躍國、張渝江:《“翻轉”課堂——透視“翻轉課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