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理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分析
作者:毛小利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23 16:01: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認知理論是研究由經驗引起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一種學習理論,其認為人的認識是由外界刺激和內在心理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認知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致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發生變革,因此,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主體和認知特征,探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已迫在眉睫。文章試從認知理論入手,通過分析認知理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的特色和應用原則,來闡述認知理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認知理論視角 高校英語 教學改革
認知理論概述
認知理論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假設開始,認知學派將人的思維視作對周圍外在世界的重塑,也就是知識的建構,認知理論強調機體對當前情境的理解。但是不同的人群和動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也就是說心理問題不一定是由神秘、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的。相反,心理認知的建構是由平常的事件所產生的,諸如錯誤的學習、根據片面的或者錯誤的信息作出的片面的推論和解構,以及不能妥善區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等事件。在學習認知理論領域還有學派認為:認知理論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的,在這種意義上認知理論也被稱為“場的理論”。
心理學中對學習問題堅持認知理論的有兩大學派,即格式塔學派和日內瓦學派。學者布瑞納認為,學習是通過新的認識來獲得學習的意義和形成自我認知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動性最為關鍵,只有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形成學習,學習活動是通過內在強化而產生作用的。布瑞納提倡的是發現學習法,發現學習法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讓學習者通過自身的認真觀察、自由分析及歸納總結等心理活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發現學習法可以培養學習者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正是高校教育所提倡的。此外,還有學者奧斯貝爾提出的認知同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的有意義的學習是認知學習,這種意義基于新內容與原有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和可連接性,從學習者心理角度來看,該理論是心理機制上的同化。學習者對新知識的掌握來自于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相關概念,并以舊知識為基礎,新舊知識間相互作用,然后同化產生新的認知,這就是認知同化理論的意義。
認知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特色及應用原則
1.認知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特色
一方面,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態度,也就是學習主動性。認知理論視角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是緊密圍繞著學生開展的,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并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原有知識結構來幫助學生構建新的有意義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認知理論的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是指導者,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新的英語知識和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課堂教授的是語言,語言是受到系統規則支配的,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學習在該種規則指導下的活動,在對規則的講授方面采用發現法教學是認知理論的另一個教學特色。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英語使用規則的材料和情境,在這種規則環境下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規則、掌握規則,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和教學效率,通過對發現意識的培養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認知理論和發現學習法應用到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其二是創設一個利于學生發現的語言規則環境。
2.認知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第一,在于英語教學的認知方式與傳統漢語之間的差異性。認知方式分為兩種,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高校英語學習者中這兩種認知方式的學生都有,在此基礎上教學者要注意的是了解學生在認知方式上的差異。場依存性學習者在認知活動中是利用外在的參照物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也就是表象型的學習認知,自我概念較差,在負面強化時學習效果會下降;而場獨立性學習者的自主性強,更多的是以內在作為學習的參照系,外部環境的轉換不會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要區分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在認知方式的差異上去考慮教學方式的適用性。
第二,在培養語言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性原則。英語是屬于拉丁語系,有別于傳統漢語的象形文字,因此,在思維方式上是不一致的。英語思維是英語學習者所應具備的,思維的存在和表達就是語言作為工具的服務對象,而對學習者的思維培養起關鍵作用的是語言環境,也就是英語課堂上創設的英語環境。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有助于英語思維的培養,同時也能促進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能力,產生英語表達的愿望和實踐環境。另外,在情境性強的英語環境下使學生處于思維集中的英語思維狀態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感受力,增強其英語語感與英語意識。
第三,英語學習的內容選擇要遵循認知同化原則。認知同化原則認為不是任意的新知識都能夠激起學習者的認知反應,不是任意的新知識都能與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關聯。能夠被同化的是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所需要的知識,且需要適宜的刺激才能獲得同化效果。也就是說,在英語課堂開始前教師要對學習者原有的英語認知進行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去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高校的英語教學從認知理論視角觀察會發現學習者要與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接觸,能夠對英語有良好的功能認知,語言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只有把英語與實際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才能獲得更為生動的學習素材。
認知理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的具體應用
1.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語實踐的基本要求,在聽力教學環節要營造良好的英語環境,不斷增加英語語言的輸入。聽力教學的語言素材要營造逼真的生活場景,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諸如多媒體的情境教學和網絡同步教學等。英語語言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下的內涵和文化是不一致的,在聽力教學中盡可能多地采用不同場景下的語言材料,如時事節目、社會熱點、電影和影評等,在聽力學習過程中讓學習者感受到不同場景和不同對象間的對話方式和內容,同時也讓學習者在不同環境下去理解英語語言的魅力。聽力教學中背景知識的介紹也非常重要,教師要選取聽力材料介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文化的聽力材料,讓學習者在對背景知識有所認知的基礎上去獲取英語聽力認知。
2.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是認知體系的主要來源渠道之一,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而關于英語閱讀理解的心理語言學理論認為,閱讀材料的意義是文章固有的,學習者的閱讀是一種被動型的接受學習。但是,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意圖往往是閱讀理解出題者的主要方向,也就是在閱讀技能的培養和閱讀目的上,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進行猜測和理解。閱讀理解是一種高度自主的創造性行為,在給定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消化和體會,以此來代入情感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去理解寫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這樣才能更真切地體會閱讀材料的內涵。在教學內容上和教學組織上以閱讀文本的基本結構為主要講授對象,強調開放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對閱讀材料基本結構的解析來獲取材料作者的基本觀點。
3.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英語寫作是一個語言輸出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經典范文和寫作體裁的寫作模式將學習者要學習的建構系統表達出來。與此同時,寫作教學對于詞匯的積累量也是有要求的,需要有充足的詞匯量才能進行詞匯輸出,自由表達學習者的思想和情感。寫作教學在認知理論下是關心學習者的學習寫作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是由教師選定教學內容并進行適當的示范,學生作為主動的探索者,用自有的英語語言、詞匯儲備量來完成既定的主體寫作。寫作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主要是在教師監控和文章的批改上,在寫作過程中的監控主要是適時地給予學生幫助,防止學生在寫作中的詞匯卡殼和思維走偏。在批改階段教師要做到差別化對待,在兼顧全體學生的同時重點個別輔導,這個批改的過程就是發現不足和查漏補缺的過程,寫作文章的反復修改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寫作過程,不斷提高寫作技巧和結構意識。
參考文獻:
[1]齊曉星:《從認知理論的視角看高校英語教學》,《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156-158頁。
[2]張慧智:《從概念隱喻理論視角探究英漢情感隱喻的認知構建》,《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3]陳迪:《分布式認知視角下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學位論文,湖南科技大學,20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