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的學生對基本概念的認知或者題目的考點內容無法清晰透徹理解,這與學生閱讀能力較為薄弱有關。受慣性思維的影響,不少學生認為閱讀是人文學科的項目,與理工學科關聯不大,實際上這是對閱讀之于數學重要性的一種偏頗認識,小學數學教學應當重視閱讀教學,讓教學活動能夠更加靈動與高效。

一、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含義

課堂上,要想讓數學更加靈動高效,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含義。以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為例,這一章的思路是從生活實例引入負數,在討論中揭示負數的概念。在閱讀中,學生一開始就會看到“相反意義的數量”,首先對負數的一個認識是“相反的”,接著,教材又引入了溫度計。教材以圖文并茂及分顏色標注的方式分別介紹了溫度計上各種符號的含義以及如何看溫度計。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看到在以零刻度線為中間點,往上是零上溫度,朝下是零下溫度,這又是一個“分界點”的內容,接著,教材繪制了三個城市的溫度,學生可以對比來看三個溫度計各自的指數及其區別與聯系:南京的溫度在0刻度,三亞的溫度在0刻度以上,哈爾濱的溫度在0刻度以下,在書寫時,學生就會看到三個城市的溫度分別表示為:0℃、+20℃、-20℃,學生又可以看到符號的區別:“+”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閱讀到與負數有關的內容,也就是逐一深入理解負數這一概念的過程。

二、在閱讀中聚焦關鍵信息

閱讀的對象通常是一句話或者一段文字,為了避免學生出現“看過即忘”的問題,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聚焦關鍵信息。以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和圓錐》為例,教材用了一段文字從各個部分入手介紹什么是圓柱,例如:“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在關于底面的介紹中,“上下”就是關鍵信息,它是對方位與方向的一種鎖定,不是“左右”,而是“上下”。例如:“圍成圓柱的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關于側面的介紹中,“曲面”就是關鍵信息,它是對形狀與形態的一種限定,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例如:“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在關于高的介紹中,“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關鍵信息,它是對構成高的元素的一種鎖定,它是由底面構成的,與曲面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無關。不難發現,教材雖然只用了一句話來介紹圓柱,但這句話一共分為三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有自己的核心信息,唯有學生在閱讀時牢牢鎖住這些關鍵信息,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閱讀質量。

三、在閱讀中注意零碎內容

教師可以借助閱讀,讓學生在數學閱讀中注意教材中相對分散的一些零碎內容。以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確定位置》為例,與這一主題有關的內容,其實學生在五年級的時候也學習過,因此,在組織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會讓學生回憶之前的位置知識,如東、南、西、北、第幾排第幾個等,接著再引入本章節的內容,北偏東(西)、南偏東(西)等,這一章節里面的內容較多,比如在一步步確定燈塔1的位置后,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確定物體的精確位置需要方向和距離這兩個要素。在課后練習中,對于燈塔2之于輪船的位置,這個過程就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并完成計算,可以參考與模仿的對象就是前面燈塔1的位置方式。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思維遷移的思考過程,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重視把零碎分散的知識都集中起來,為了讓閱讀更有效,教師要指導學生邊閱讀邊做好標注,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四、在閱讀中具化抽象內容

數學中的不少知識都是較為抽象的,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去逐一具化這些抽象的內容。比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幾何》,這就是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一種鍛煉。學生需要在閱讀的指導下,把抽象的內容通過畫圖或者動手拼搭的方式來具體化。例如:教材中介紹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學生既可以自己在草稿紙上畫出這兩種情況,也可以自己搭棉簽、木條、火柴棒等來模擬出這兩種情況。與此類似,在學習到“角的概念和分類”這一知識時,學生同樣可以嘗試著把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以數學符號或者數學圖形的方式來表現。在這個過程中,當學生從肉眼閱讀文字,到自己動手繪制或者拼搭出對應的內容時,學生的思維活動就經過了從抽象的認知到具化的理解過程。

在數學中,不論是抽象的思維能力,還是具體的動手能力,都依托于對問題有清晰準確的判斷,這些都離不開對信息的閱讀。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含義、聚焦關鍵信息、注意零碎內容、具化抽象內容,讓學生能夠借助高效閱讀在數學世界里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