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是指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等特點。微課在實現遠程教學方面具有優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發展。目前,微課已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預習新課,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點瑣碎且繁多,初學者較難掌握和理解。教師可以將設計開發的微課資源按照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和在線發布,構建微課資源庫。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自主預習。如在學習“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時,學生只看教材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考慮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是本節課的重點,筆者制作了一個細胞亞顯微結構的微課課件,學生只要用鼠標觸及各種細胞器和細胞質基質,就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同時顯示這種結構的特點和功能。考慮到本節課穿插了“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實驗,筆者將人教版配套光盤的實驗視頻剪輯下來,制成只包含實驗原理、步驟和結果的3分鐘視頻。考慮到細胞中結構和功能的聯系是本節課的難點,筆者將分泌蛋白分泌過程和吞噬過程兩個微視頻插入到PPT中,點擊就會演示過程。學生先閱讀文本,然后觀看微視頻,結合導學案,起到了課前預習的作用。

二、突破限制,快速導入新課教學

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廣告、新聞、趣事等素材,通過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設置成特定的教學情境,錄制微視頻并播放,能快速進入教學,收到較好的導課效果。在講授“人類遺傳病”時,可以播放視頻《“人體的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視頻中展現了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燦爛前景,讓很多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變成了可能,這樣導入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素材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好奇心被迅速激發,產生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

三、拓展資源,形象描述復雜的生物現象

傳統課堂嵌入釋疑解難的微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高中生物學中的光合作用過程、細胞呼吸過程、興奮的傳導、基因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基因表達與突變、染色體變異等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僅憑教師講解,很枯燥。如何將這些內容講解得形象而生動,讓學生理解并消化,需要一線教師探討。研究顯示,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動畫與視頻等載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微課更有效。“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節中,興奮的傳導與傳遞是重難點。為了能夠形象生動地描述這兩個過程,在課件制作過程中,筆者引入游戲方式。看著微視頻,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就將本節課的重難點消化和鞏固了。

四、搭建平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不同,在教學中如果用統一的要求去教學,勢必難以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這一難題將逐步被破解。現在,很多學校正在推廣使用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制作一些微課,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教師也可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通過微課講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筆者在新授課“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時,就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微課。層次差的學生,觀看每對基因的基因型概率、表現型概率計算方法的視頻;層次好的學生,觀看9:3:3:1的變式視頻。該環節既可以應用于預習和復習鞏固過程,也可以應用于課堂知識講解過程。一般來說,微課要盡量多準備些,教師應將所有微課資源上傳發布,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行下載與學習。

五、翻轉課堂,課后總結復習,再現章節知識框架

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有摘抄了教師的課堂筆記,才能較好地記錄自己學習的過程。而微課具有再現功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擇需要的課件資源,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重復觀看,直至掌握。在復習階段,效果更好。在高三復習或者期末考試復習中,學生對很多已學習的知識有所遺忘。教師可以將各章節的知識框架,如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制成知識網、流程圖和概念圖,最后制成微課,讓學生邊觀看,邊回憶,能起到再現與掌握章節知識框架的作用。

總之,運用微視頻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不斷的操作中打牢信息技術知識的基礎,給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