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所選文言文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言文賞析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要求學生注重積累經典篇目

“經典”,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它們經過歷史的選擇,最后脫穎而出,是最有價值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一類作品無論是文學價值還是思想價值都是極高的,若是學生能背誦并能運用,那就是文言文教學成功的體現了。那么,讓學生如何積累呢?我們可以進行歸類,分期進行,每學期布置10篇左右。比如:七年級第一學期可以讓學生記一些寫景的經典之作,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然山川之美,還可以學習古人寫景的技巧;第二學期記一些經典的家規、家訓。八年級第一學期記一些勵志類的經典作品;第二學期記一些寫人、記事的經典作品。

再有,還可以選同一類作品對比著記,學生記起來可能更快一些。比如:把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放在一起讓學生讀,這兩篇文章都是給朋友的書信,而且兩文都是在寫景,這樣學生記起來更容易些。

二、要求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些都說明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朗讀是文言文最好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漸漸進入文言文所創造的意境,受到審美教育,陶冶情操,提高鑒賞能力。

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此重要,我們如何讀呢?首先,引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確。因為有些字的讀音今天已發生了改變,還有就是文中通假字的讀音,也應注意,不能讀錯。其次,要求學生掌握音調、停頓、重音等誦讀技巧,讀出文章的內在節奏。再次,隨著理解的加深,要求學生在抑揚頓挫上下工夫。尤其表現形式為對話的文言文更要注意語氣、語調、語勢,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例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章時,讓學生先自由朗讀,再分角色讀,最后齊讀,在反復朗讀中揣摩文中不同人物的語氣。這樣既能把握文章大意,又能了解人物性格,賞析起來就容易多了。所以,教會學生“讀”文言文對于文言文賞析來說很重要。

三、引導學生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理解文意

文言文展現出了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情感,簡潔,篇幅短小,但是所表達的內容卻很豐富。寫作時對字詞的運用尤為講究,這些字詞在句中意蘊豐富,它們可能為整句詩甚至整首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論是詩句的內容還是內涵都因其生動、深刻。如何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字詞呢?引導學生抓住詩詞中的一些名詞、形容詞、動詞,這些詞語與詩詞曲中的物象或意境密不可分,有時從一些形容詞或動詞中還可以看出人物的內心情感。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這個句子,教學時讓學生先找出此句中的名詞,再找修飾名詞的形容詞“枯”“老”“昏”,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三個形容詞渲染出一種怎樣的意境,這種意境與文中的哪三個字相符,學生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整首曲的主題了。

四、調動學生聯想、想象,感悟意境

想象是文言文鑒賞的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鑒賞者的感官,能夠讓學生在視聽盛宴之中看到描繪的美景、聽到悅耳的聲音、聞到撲鼻的清香,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審美能力,讓他們走進作者的生活,更貼近作者的情感。法國詩人儒貝爾說過:“想象是靈魂的眼睛,想象有多遠,眼睛就能看多遠。”特別在文言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教學如魚得水。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讓學生描繪畫面,激發他們的想象。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讓學生想象漁人進入桃花源時看到的景象,先利用多媒體配樂朗讀,讓學生聽讀,邊聽邊在大腦中想象畫面,再找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在此基礎上,我再補充提問,讓畫面的內容更豐富,畫面感更強。在教學敘事性文章時,利用描摹續寫的方式來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石壕吏》時,我讓學生給文章續寫結尾,這也是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總之,在文言文賞析教學中,應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經驗,采用多種方法及有效途徑,提高學生鑒賞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