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人生的三本書
作者:孔令元
發(fā)布時間:2018-07-09 09:27: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者簡介:孔令元,男,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陜西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碩士生導師、免費師范生導師。全國語文核心期刊《語文學習》雜志特約通訊員,市區(qū)級教學能手。教育部“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評審專家。曾獲第四屆全國語文骨干教師說課比賽高中組特等獎,陜西省基礎教育成果論文類一等獎。課題連續(xù)兩次被評為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優(yōu)秀稱號。在全國語文教育刊物發(fā)表論文六十余篇,指導四十余位學生的作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fā)表。
喝水,吃飯,看似平平淡淡,卻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的活動。讀書于我,就如喝水吃飯一般,是生命中須臾不可分離之事。不僅不可分離,有時還是良藥,醫(yī)治我的愚蠢,調理我的精神,改正我的不足,就像漢代劉向說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讀書似乎更成了必備的活動。不敢說這些年讀了多少本書,只敢說自己一直在買書,一直在讀書,一直在寫讀書筆記,一直在組織讀書。而且買書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讀書的速度。讀書的內容也很駁雜,既有語文教育專業(yè)領域的,又有教育學方面的,既有社會、科學、政治、經(jīng)濟、歷史、哲學方面的,還有地理、圍棋、集郵、繪畫、鋼琴領域的。讀書的方式似乎也很隨意,沒有一個固定的閱讀計劃,可能是看到了某本書,感興趣就買來,也許能一口氣看完,也許翻了幾頁就束之高閣,過后再拿出。
但正如意大利經(jīng)濟學家巴萊多發(fā)現(xiàn)的“80/20法則”那樣,在我讀到的書籍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其中對我生命成長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張承志的《北方的河》、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和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
《北方的河》: 找尋生命的航標
我從小在縣城長大,父親是教師,母親是會計,他們都十分熱愛閱讀。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好動調皮的我從小就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經(jīng)常好為人師給別人講課。高考填報志愿,我毫不猶豫地全部填了師范院校,最終被錄取。說實話,當時并沒有遠大的目標,更沒有繼續(xù)深造的想法,當時的目標就是大學畢業(yè)后回到母校當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這樣的目標看來不難實現(xiàn),好像也就無需什么“精神成長”。讀的東西也就是什么《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大學的課程少,有講座也喜歡去聽,但很多都聽不懂,什么“盧卡契”“自由意志”“現(xiàn)代性”,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看著有同學手捧“大部頭”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卻非常沉默,和別人差距這樣大,心里可真不是滋味。
這時,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一大批杰出校友回到學校,看著他們回到母校受人尊敬,一個問題浮出腦海:下一個十年,我在哪里?
不久,學校組織新生參觀圖書館。一進大門,我就驚呆了,這么多的書我?guī)纵呑右沧x不完。我邊走邊看,抽到一本薄薄的冊子,仔細一看,是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我讀了幾頁,頓時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也許他正符合我當時的心境,于是我抄下了大學的第一篇讀書筆記:“我感謝你,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育成人,你在不覺間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溫柔、傳統(tǒng)和文明同時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剛強的浪頭剝著我昔日的軀殼,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和戰(zhàn)士。”
這本書我讀了三遍,抄寫了很多句子,我以為它就是我大學精神成長的座右銘。我生長在關中平原,黃河水把我養(yǎng)育,使我從小就有幾分野性。如今來到長江邊上,汲取南方溫潤細膩江水的滋養(yǎng)。不論結果怎樣,我總希望我的奮斗、思索會有意義,能夠真正成長,就像張承志筆下的男子漢,脫胎換骨。
在圖書館的閱讀中,我認識了很多文學作品中鮮活的形象,也認識了以前從未聽說的一些人,了解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事。社會、歷史、經(jīng)濟、哲學,我都涉獵,才知道什么是“凱恩斯主義”“年鑒學派”“邏各斯”等。漸漸地,很多大部頭的書籍也能讀懂一些了……
在此基礎上,我確立了我人生的奮斗目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收獲人類精華,獲得精神自由,向語文的更高處漫溯;行萬里路,感受文化魅力,汲取多元思維,向語文的更遠處探索。在這時,我才感受到了那種竹子拔節(jié)式的成長,這種成長,更多的是精神的成長。精神成長,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生的關鍵詞,也應是一生執(zhí)著追求的動力。正如《北方的河》中所說:我相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來為我們總結的:那時,我們這一代獨有的奮斗、思索、烙印和選擇才會顯露其意義。但那時我們也將為自己曾有的幼稚、錯誤和局限而后悔,更會感慨自己無法重新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悲觀的基礎。但是……前途最終是光明的。因為這個母體里會有一種血統(tǒng),一種水土,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使活潑健壯的新生嬰兒降生于世,病態(tài)軟弱的呻吟將在他們的歡聲叫喊中被淹沒。從這種觀點看來,一切又應當是樂觀的。
抬頭是山,路在腳下。人生就應該在奮斗中不斷前行,烙印已留在過去,奮斗和思索永不止息,選擇的意義留在時間中。
《不跪著教書》: 思索教育的意義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對教師的職業(yè)定位和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研究生畢業(yè)后,我懷著對教師職業(yè)的憧憬和期盼,進入了中學任教,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剛入職,我就帶高一兩個班的語文課和班主任,教學工作十分繁重,整天被工作充斥。下班以后什么也不想做,也不知道該讀什么書,大學期間過于理論的東西似乎已經(jīng)不適合,讀文學作品又靜不下心來。我陷入痛苦的惡性循環(huán)中,這樣的工作有什么意思啊?我不停地追問。教師的工作如此痛苦,我竟然也有了辭職改行的沖動……
我到底要去做一個怎樣的老師?難道僅僅是知識的傳聲筒,試題的講解器?難道僅僅是韓愈《師說》中所說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要在學生的生命成長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這時,我看到了南京師大附中吳非老師的教育隨筆集《不跪著教書》。僅看題目,就令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把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作為一名工作了近四十年的基層教師,吳非老師將自己多年對教育教學的思考與教訓和盤托出,真實、坦誠,談出了自己對教育獨特的真知灼見。
吳非的書給了我答案:要做一個站立起來的大寫的教師!
要做這樣的教師,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并學習的人。
要做這樣的教師,把“人的教育”寫在我們的旗幟上,讓學生既成為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為莊嚴站立著的鐵骨錚錚的人,又成為有科學精神的人。
要做這樣的教師,不停地閱讀,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智慧,通過閱讀讓自己越來越有站立的底氣。
不久后,我又讀到了吳非的文章《做一個有胸襟的教師》,有一段文字,直到今天,還使我印象十分深刻: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開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要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有了清晰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清晰的教育行動。從此以后,我給自己的語文課堂確定了基本理念,這就是:熱愛閱讀,熱愛寫作,做有理性和有建設性的公民。我開始嘗試改變教學方法,努力讓學生不僅學習課文,還讓他們精神上有收獲。我在教室中設置圖書角,要求學生每月讀一本書,成立“經(jīng)典閱讀小組”,開展“作家學者進班級”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寫作,推薦發(fā)表。開設電影課,指導影視評論寫作。
課堂變得生動了,學生愛上了語文課,我也上得非常愉悅。我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的精神成長了,他的課堂才會變得充滿生機。一個教師有了自己的教育價值理念,并用具體的行動去實踐理念,他的教學風格才會形成并有所彰顯,教學和教育價值才會逐漸顯現(xiàn)。
《教學勇氣》: 尋求自身的完整
2015年的春天,我應邀加入了由上海浦東教育研究院王麗琴博士指導、灞橋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趙清風教研員組織的讀書會,我們一起共讀美國教育專家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完全出乎我意料,這樣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徹底打開了我狹窄的教育視野,完全改變了我以往的思考路徑與思維模式,使我對教育和教學又有了全新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這本書教會了我“要學做一個完整的自己”。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的問題: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困惑和問題,擺脫的唯一途徑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學。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包括對學科認識不足、對學生認識不足,但最根本的是對自我認識不足。因為就優(yōu)秀的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而且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認識。當我們不了解自我時,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不懂得自己所教的學科,導致學科和學生都遠離了自我的本真。我才明白,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實途徑的精神之旅。無論教師做什么,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教學中洞悉自己內心發(fā)生的故事。
在此基礎上,我才明白了“什么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這改變了我對教學的原本認識,給我的認知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這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作為一名教師,自身完整要求自己選擇賦予生命與活力的東西提高自身完整性,使自身完整協(xié)調,生機勃勃。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生活的完整。
最后,要學做一名“新專業(yè)人士”。在書中,這是指“不但具備本行業(yè)的專業(yè)能力,而且還有技能和決心去抵制并幫助轉變那些威脅著專業(yè)最高準則的機構弊病”的人。這樣的“新專業(yè)人士”,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挖掘適合學生探索的情感寶庫,明白自我認同與自我完整對教師的重要意義。
可以說,這種教師對自我的認同與自我完整的認知,就是“新專業(yè)人士”自身努力的方向和行為指南。經(jīng)過不斷地努力和實踐,教師就能成為“新專業(yè)人士”,進入專業(yè)發(fā)展的新境界。中國的教育需要千千萬萬的“新專業(yè)人士”式的教師。
在不斷思索當中,我想到,我要做的難道不就是“新專業(yè)人士”嗎?在種種思索中,突然豁然開朗,我似乎知道我應該怎么去做了……
從《北方的河》到《不跪著教書》,再到《教學勇氣》,三本書貫穿著我迄今為止教師教育生涯的全過程,帶給我的思考,有時使我糾結,使我迷惘,使我痛苦,使我流淚,有時也會給我?guī)磲屓唬瑤硇老玻瑤硐M瑤砀淖儯凰鼈冏甜B(yǎng)我的生命,引領我的成長,潤澤著我的肢體,內化于我的骨肉,使我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正是如此,我還會繼續(xù)不斷地讀下去,因為書中自有美感滋養(yǎng),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精神境界,要想生活好,不可不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