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極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細膩與雅致,也愛現代名家妙趣橫生的解讀,它們滋養著我的教育生命,使心靈變得柔軟而寬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很容易因為學生表現的優劣產生情緒波動,但聽完趙玉平教授分享的“水滸智慧”,再去細讀《水滸傳》中智真長老對魯達的教誨,我看到智真長老因看中魯達舍己為人的“零星一點”,便覺他“價值千金”,這也就是趙教授所說的:“根氣好,習氣不好,只需雕琢,日后能成大器。”反觀我們當下的通才教育,對學生的品行與素養的要求近乎苛刻,導致教師與學生的矛盾日益尖銳,其實何必如此,我們應該允許品行優異而學習不佳的同學存在,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道:“德才兼備者為圣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這個世界不需要那么多圣人,卻急缺有德行的君子。

前不久,我讀完了《蔣勛說紅樓夢》。眾所周知,蔣勛是一位美學大師,他在讀《紅樓夢》時能夠拋卻個人的好惡,而去體貼每一個角色,即使是不討喜的趙姨娘、賈環,他也會去剖析這些豪門底層人物的艱難處境,是那樣的可悲可嘆,令人同情。這樣的美學視角讓我學會以更從容的姿態去欣賞每位學生的生命狀態,眼下的這些學生里,一定有未來的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宇航員……其他人都要等他們功成名就才來仰望時,教師卻有幸見證了他們的少年時代,這是何其有趣的一件事。做老師能看到一個人的青春印記,這是多么偉大的美學體驗。

讀書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讓我不再是井底之蛙,而去放眼孩子的生命成長,我應該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處事的善良敦厚,寬容大度,當明白了這些,我的教育格局頓時宏大起來,工作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閱讀賦予了我看待學生的全新視角,更豐富了我的教育理論,當教學的時光在書香中飄逝,一本本教育專著伴隨著茶香慢慢展開。《給教師的建議》《第56號教室的奇跡》《教育漫話》,這些教育界的前輩們,通過嘔心瀝血的實踐,苦吟成一串串言簡意賅的文字,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身為教師,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閱讀的價值不止于改善教育生活的主觀體驗,我們的祖輩們通過讀《論語》來修德,讀《道德經》來辯證,讀《孫子兵法》來思辨,讀《史記》來養氣,讀《古文觀止》來博雅,讀《三國演義》來悲壯,讀《西游記》來幻想,這樣的傳承不應該斷送在我們手里。會讀書,善思考,自然能從教育中品出詩意,做教師的幸福也就有了,那么青春沒有白費,芳華也不會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