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如何滲透科學方法
作者:李夫成 江蘇省徐州市九里山實驗學校
發(fā)布時間:2018-07-09 10:23: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科學方法,主要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中遵循的、符合科學的一般原則的各種途徑和手段,這里是指物理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非邏輯方法和哲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方法呢?這需要我們教師展開深入探究,找到最適合的切入角度。在物理基礎知識傳授中滲透、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滲透、在課堂訓練實踐中滲透,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更為廣闊的認知視野,極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
一、在基礎知識傳授中滲透
物理教學呈現體系性,教師在對學生展開知識傳授時,需要引入科學方法滲透意識,讓學生在科學方法引導下展開相關學習。物理教學分為概念教學和規(guī)律教學。在概念構建過程中,如果運用了科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概念核心,理清概念構建基本路線;在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物理基本規(guī)律進行分析、總結,還需要引入科學方法對多種知識點進行統(tǒng)籌和融合,將散亂的知識信息進行系統(tǒng)性整合,并形成完善認知體系。
學生物理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呈現差異性,這是教師教學設計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制約因素。特別是基礎知識存在嚴重短板的學生,增加基礎知識厚度,提升學習效率更為迫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科學方法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進行多層次滲透,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科學方法意識。如,學習“滑輪”相關內容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并自行解決幾個思考問題:什么是動滑輪?什么是定滑輪?使用定滑輪、動滑輪各有什么特點?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各是什么?使用滑輪組有什么特點?學生拿到思考問題,自然會到教材中找相關答案。等到學生基本掌握幾個思考問題之后,教師沒有急于檢查,而是拿出定滑輪、動滑輪,讓學生現場操作進行體驗。學生此時對相關認知有了系統(tǒng)性把握,教師開始檢查,學習效果呈現出來。
二、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滲透
物理實驗是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物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實驗需要有實踐操作,而操作的基礎是物理認知的積累,以及認知內化的梳理,這些思維過程都離不開科學方法的幫助。科學方法不僅是提升操作效率的手段,也是內質屬性貫通的啟迪,只有引入科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其實,實驗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方法,是將學生認知從理論轉化為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學習《功》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掌握“功”的定義,以及制約因素。然后給出實驗設計:找兩個學生上講臺,讓一個學生用力推黑板;另一個學生沿直線推動粉筆盒,粉筆盒移動了一段距離。教師讓其他學生判斷,這兩個學生哪一個做功了,哪一個沒有做功。學生議論紛紛,大多數都認為推動粉筆盒這個同學做功了。但也有學生提出疑問:推黑板的同學用力更大,為什么就不算做功呢?教師讓周邊同學利用“功”的定義和制約因素展開講解,說服這些有異議的同學。這里涉及太多科學方法,首先是邏輯推理,定義明確了基本內容,很明顯,推黑板的學生沒有讓黑板移動一段距離,自然不符合概念規(guī)定;其次是類比操作,兩個學生兩種操作,對比可以發(fā)現不同點,也為學生認知提供線索;再次是合作促進,讓周邊學生展開思維傳導,同化效果顯著體現出來。
三、在課堂訓練操作中滲透
設計物理課堂訓練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多種認知關聯性,在訓練內容選擇時,需要觀照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基礎,也要考慮不同物理概念原理的訓練,還要注意訓練學生科學方法運用意識,特別是引入一些實踐性案例訓練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關注科學方法的實踐運用,學生可以獲得更為直接的感知體驗。科學方法是一種操作手段,更是一種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方法自覺意識,其操作價值更為廣泛。
設計《內能 熱量》訓練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另外還設計一道實踐操作題:根據生活認知體驗,列舉一種熱傳遞現象,具體解析“熱量、內能”等概念。學生對這道題非常感興趣,不僅閱讀多種教輔材料,還通過實踐觀察,對其展開細致研究。在課堂展示時,很多學生都有探索性發(fā)現。教師對學生解讀給出肯定評價,這個實踐性訓練題目,成功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熱情,說明其科學方法滲透是比較成功的,也培養(yǎng)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
物理教學蘊含豐富科學方法,不僅表現在認知結構上,還表現在對教材知識點挖掘上、對處理方法優(yōu)化上、對訓練設計升級上,教師要有科學方法意識,引導學生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習運用科學方法,讓科學方法為物理課堂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