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打造一節實效課
作者:李向文 丁利軍 陜西省神木十中
發布時間:2018-07-09 10:10: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依據。筆者認為,一節好課,首先是一節有實效的課,然后再談它的課堂模式、教學手段。筆者梳理20年的教學經驗,有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課堂教學中在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做到“三講”“三不講”
“三講”:一是講重點。對于重點知識,老師要重點講,反復講,加強識記、理解、應用。二是講難點。難點,要根據學生實際,講學生能會的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對此,我們講解難點知識時,要做到時間上分散,知識上分散,所謂知識分散,就是我們要把這一難點,化整為零,劃分為幾個小知識點,分散開講解,循序漸進,使學生感到曾經學過,但又有新意,覺得易于掌握。三是講易錯點。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反復講,但反復出現問題的知識點,教師就應該講,應該當重點來講,這樣不斷加強,反復訓練,學生就能從根本上得以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學習水平。
“三不講”:一是學生會的不講。學生已經會了,老師再對這些知識進行講解,學生聽起來覺得沒意思,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煩躁、不注意聽講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說,浪費了學生、教師的時間,沖淡了教學的重點。這樣就會造成教學無實效。二是教師講后學生不會的不講。這就要根據學生實際,給知識定位,給學生定位。哪些知識學生聽后能懂,哪些聽后不懂,哪些知識哪些學生能懂,哪些知識哪些學生不懂,然后教師就把那些學生聽后無法聽懂的知識不講,不浪費師生的寶貴時間,把教師講后大部分學生能聽懂的知識重點講,反復講,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三是通過學生自學能會的知識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學懂的知識,老師就完全放手,教師不必多費口舌,一方面節約師生的時間,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其實,“三講”與“三不講”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對課堂教學整體把握各個細節的提煉,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嘗試。“三講”“三不講”的基礎和前提,是對學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情而定,以期最大限度地服務學生學習,發揮“三講”“三不講”的意義和價值,為打造一節實效課添磚加瓦。
二、一節實效課,除了把握好“講與不講” 外,還要做到有效訓練
目前,學生課業負擔太重,家庭練習太多,學生根本完成不了。對于這些,我們老師們就應該想想,這是為什么?無效訓練、重復練習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訓練,學生沒有思考時間,只是機械完成,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種訓練,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學生身心疲憊,最后干脆厭學輟學。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訓練呢?筆者認為:
1.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學生學情,精心設計訓練。只有教師在非常熟悉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重點、難點、易錯點的訓練題,使訓練有的放矢,及時進行課堂教學質量檢測。
2.避免過度重復訓練,做到練有所思、練有所獲、練有所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避免過度重復訓練,教師就要精選訓練題,選題的難易度,選題的類型,使不同的學生都練有所獲。也就是學生的訓練題從簡單機械重復的訓練中走出來,做到“精練”。要讓學生走出“題海”,那我們教師就要走進“題海”,只有教師在題的海洋里,捕撈各種“寶貝”,并對這些“寶貝”進行分類整理、反復選擇,才能做到精選訓練,簡單的知識少訓練或者不訓練,重點知識重點訓練,難點知識反復訓練,優等生訓練中高難度的題,中等生訓練中等難度的題,后進生訓練基礎題,簡單題。這樣的分層訓練,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正真做到了生生有所練,生生有所獲的實效訓練。
總之,打造一節實效課,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做到“三講”“三不講”,走進“題海”,精選題型,分層訓練,才能練有所獲。以上是筆者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大家在教學中參考,如有不妥,敬請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