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肢體語言打造雙邊體育課堂
作者:邱 悅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凱瑞小學
發布時間:2018-07-09 10:07: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動態學科,課堂教學以激起學生運動樂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師有效應用肢體語言,特別是教師通過自身肢體示范,調動起學生運動思維;肢體鼓勵,觸動學生運動熱情,喚起學生運動意識;師生肢體互動,透徹領會動作要領,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從而更好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打造高效雙邊體育課堂。
一、肢體示范,調動學生運動思維
體育課堂上,由于小學生注意時間短,教師語言指示不但不能引起學生關注,反而使學生感到厭倦,課堂教學效率低。因此,為激發學生參與心理,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路,抓住學生興趣點,主動展開肢體示范,完整展示相關動作規范。教師肢體示范,準確、到位,同時配合語言指導,調動學生模仿意愿,學生運動思維被激活,運動內驅力十足,課堂教學效果自然顯著。
體育課上開展各種方式的跳躍教學時,學生需要掌握各種跳躍的技術動作,不僅對學生下肢力量,而且對學生身體協調性有較高要求。各種方式跳躍技術動作較復雜,難度較大,在平時課堂操作中,有些學生不能很順利完成,動作要領掌握不充分。為了幫助學生展開練習,領會跳躍技巧,教師進行有趣的肢體示范,模仿青蛙跳和袋鼠跳,吸引學生注意。隨后,教師在原地模仿青蛙跳,用雙腳前腳掌用力蹬地,手臂協調擺動,向前上方躍起,并體現出單腿起跳雙腿落地動作;袋鼠跳兩腿用力蹬地起跳,兩臂用力向前上方擺起,上下肢配合動作有力、協調,強調雙腿跳雙腿落地動作。教師肢體示范兩種不同形式跳躍時,學生深受鼓舞,認真領會教師用意,想親自體驗這兩種跳躍的不同。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青蛙跳過荷葉”和“袋鼠跳”,學生運動熱情高漲,運動氛圍極好。
二、肢體鼓勵,喚起學生運動意識
體育課堂教學側重對學生體能的訓練,小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較大,課堂運動任務展開時,有些學生常常覺得吃力,出現掉隊現象。這說明在運動過程中,需要有恰當的刺激,才能夠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運動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巧用肢體鼓勵,比如,一個勝利V姿勢、大拇指、屈臂握拳甚至一個擁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時時關注,學生信心倍增,產生持續運動欲望,運動潛能被最大程度激發出來,體育課堂的魅力指數得到提高。
小學生個體差異明顯,身體素質、運動興趣各不相同,在訓練學生耐力跑時,教師要下大工夫。課堂教學時,學生合理的分組是基礎,為讓不同群體的學生可以獲得相同的成長,教師利用獨特的肢體語言,對學生展開鼓勵。比如,在500米速跑的過程中,快到終點的20米,教師給出向前沖的手勢,喚起學生最后沖刺的意識,奮力跑到終點。對于最后堅持跑完的學生,教師給學生一個大大擁抱,雖是最后但精神可嘉,激勵學生永不放棄。大多學生被教師的肢體鼓勵所激勵,非常認真對待耐力跑訓練,以后展開耐力跑教學時,學生不再害怕,自信應對每次考驗,課堂教學進行得有聲有色。
教師用多樣肢體語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贊和鼓勵,學生對這種評價方式非常受用,認真完成耐力跑,教學成效顯著呈現出來。
三、肢體互動,提升學生運動技能
體育課堂以運動為主,在課堂展開中,師生、生生互動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教師只停留在單純語言互動,或者只把肢體語言作用于學生,忽略互動性,體育教學的初衷很難實現。所以,師生、生生之間肢體互動很有必要,在課堂教學時,師生共同加入課堂游戲或比賽,生生之間相互展示學過的肢體動作,互相評價、完善。這樣在肢體互動中,學生不斷體驗到進步,初步掌握所學運動技能,運動成效突出。
比如,在籃球運球教學時,教師講解基本運球技巧后,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特別想感受運球動作。這時,教師先不讓學生單獨練習,而是組織學生開展搶運球游戲,先強調游戲規則,然后指定兩三名學生在籃球場中間運球,四周學生在運球過程中,抓住時機搶球,球被搶到后,角色互換。這個游戲教師也加入其中,由于教師運球和搶球技巧高,在游戲過程中,一定會引起學生觀察、學習。這樣在游戲互動中,學生對運球和搶球動作更加熟悉。
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肢體語言以多元、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等特有的魅力,深受小學生歡迎。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做好綜合教情和學情調查,通過肢體示范、鼓勵、互動等環節,將肢體語言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調動起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為提升學生綜合體育素質創造良好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