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而文本解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一、細讀提示,整體把握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在每一篇課文的開始都有一段提示語,這些提示語對文本內容進行簡單的概括,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文本的情感有初步的把握,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以及方向等,而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提示語,就能為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奠定基礎,讓學生快速掌握文本精髓。

例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時,教師就抓住文本的提示語引導學生進行細讀,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在這篇課文學習之前,我們先關注一下文章的提示語,請大家認真閱讀,看一看你從中能發現什么?”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將關注點放到了提示語上,經過大家的閱讀,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老師,通過閱讀提示語,我發現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想奪取生辰綱的吳用,還有一個是力保生辰綱的楊志。那么,最終結局是怎樣的呢?他們兩個誰贏了?他們各自使用了什么樣的招數來斗智斗勇呢?”學生們通過細讀提示語,提出的疑問也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高效閱讀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教學示例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特有的提示語讓學生進行細讀,鼓勵學生通過細讀提示,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學生自主質疑的過程,就是明確學習方向以及重點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文本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二、細讀用語,對比品味

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咀嚼品味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解讀文本內容,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要通過對比品評的方法讓學生對文本用語進行細細品味,讓學生在品評中獲得自己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使至塞上》古詩時,教師就重點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品味,讓學生在細品用語的時候體會這首詩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首詩的特點是集敘事、寫景于一體,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更是千古名句,而教師就抓住這樣的兩句詩讓學生進行體會:“同學們,這兩句詩千古流傳,其中的語言值得我們品味。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詩進行改寫,也許有另外的韻味呢?你能試著改一改,然后和原句進行比較,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嗎?”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大膽改寫。有的學生寫成“沙漠烽煙起,黃河夕陽下”,然后進行對比品評,最后得到這樣的結論——改動之后,景色沒有改變,但是情感卻不夠豐富,沒有原文的意境之美了。

這樣,通過改寫、對比、品評的過程,讓學生對文本用語進行細細品味。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中的精妙用語以及情感蘊含有深刻的體會,實現了高效閱讀的目標。

三、細讀矛盾,深化認識

要通過細讀文本的過程,實現深入解讀文本的目標,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點進行深入品味。例如:在一些經典文本中,作者會精心設計一些矛盾點,這就是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深化學生認識的切入點,而教師抓住這樣的矛盾點引導學生細讀,就能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體會文本中的深刻內涵,獲得正確的感知。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抓住文本中的矛盾點進行深入品味,最終升華學生的認識,讓學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在這篇課文的結束部分有這樣的一句話——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在學生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這句話是不是有錯誤啊?‘大約’說明作者不確定,但‘的確’又是肯定的意思,這樣的兩個詞語怎么能出現在一句話中呢?”這樣的疑問正是教師希望學生關注到的,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實,這樣的句子看似矛盾,卻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你能從中體會到作者的精心設計嗎?”這樣就將學生的思維引至文本深處,大家經過深刻思考,認識到這樣的表達更能突出孔乙己的悲劇色彩。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細讀文本是深度解讀的關鍵。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從各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咀嚼,潛心細讀,以心會文,讓學生獲得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