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語境”,主要是指主體的言語活動得以形成的發生系統。語境的范圍很廣,有“情境語境”“文本語境”“文化語境”“生活語境”等范疇。學生的文本理解與感悟都是與“語境”分不開的,這是因為文本語言總是在一個特定的交際環境中使用的,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學生對課文的解讀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真正沉入語境,以使學生真正走進閱讀的深處。

一、依托品詞析句,沉入“文本語境”

所謂文本語境就是指文本語言本身,主要包括文本中的字、詞以及一些特殊的標點符號等,這不僅是學生解讀文本的鑰匙,而且也隱含著豐富的言語密碼。在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品讀、品味、鑒賞、沉思,以使學生真正品味到語言的“馨香”。

例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主要表達了這幾層意思: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對祖父深深的懷念,園中景物的自由。整體來看,在文中出現最多的可以凝練成一句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結合這個特點,在教學的時候,我引領學生從文本的關鍵句子“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園中的蔬菜愿意怎樣就怎樣”等入手,讓學生直擊文本語境: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從作者想怎樣就怎樣的描寫中感受祖父對“我”的溺愛以及“我”對祖父深深的懷念。以品詞析句為抓手,引領學生叩問文本語境,學生的感受更深刻,學習效果更顯著。在該案例中,我主要以文本中的關鍵句子為媒介,把學生引入到直擊文本語境的教學中。在具體的文本語境中,語言有了溫度,學生們對文本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深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受,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會了文本語言的奧妙。

二、適當鋪路搭橋,感受“情景語境”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光要引領學生關注文本內容,還要引領學生關注文本的創作情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所要表達的真意,起到深化學習效果的目的。

例如:《桂花雨》一文主要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重點描寫了“搖桂花”之樂,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家鄉生活的眷戀與懷念。文中母親有這樣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子里的金桂。”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就這句話進行思考:母親為什么要這樣說?母親的話是真的在比桂花的香濃程度嗎?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補充了這樣一份資料:作者琦君出生于浙江溫州,十二歲搬到杭州,就再也沒有回去過。1949年,又離開杭州去臺灣。在補充完資料以后,再讓學生來理解母親話語的含義也就顯得輕松多了。在該案例中,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明白文本語言背后隱藏的深刻含義,教師先給學生補充了相關知識,然后又鼓勵學生結合具體的情景去體驗、感受。如此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準確理解與把握,而且在這具體的情景語境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明顯提升。

三、關注語言內涵,體驗“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大都具有歷史性、民俗性、時代性等特點。在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涉及的文化意義比較深刻,在文本中出現的形式也大都比較隱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出發引領學生去理解,以使學生真正發現文本語言的密碼。

例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關于著名音樂家肖邦在臨死之際強烈要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現了肖邦對祖國深深的熱愛。文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在閱讀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學生們最大的困惑就是:為什么在送行的時候,他的老師和同學們要送給他到處可見、毫不起眼的泥土呢?這“泥土”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面對學生的困惑,我首先為學生展示了“寧要家鄉一抔土,不要他國萬兩金”這句話來讓學生們感受體會,并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學生很快明白了“泥土”的深層次含義:別的國家再好,始終沒有自己的祖國好。肖邦的老師和同學們送“泥土”是想讓肖邦明白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這兒有他的親人與朋友。在該案例中,針對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子,結合課文特點,我主要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必要的文化語境,以促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如此教學,滿足了學生的閱讀需要,引領學生沉入到了具體的語境之中,真正使學生的閱讀走向了深處。

總之,語境是深刻的,又是豐富的、獨特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沉入語境,深刻感悟體驗,以使學生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真正獲得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