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尋到教育的詩和遠方
作者:楊雪梅
發布時間:2018-07-09 09:34: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楊雪梅,敘事者團隊成員,山東省榮成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威海市“名班主任”,《當代教育家》雜志特約編輯。喜歡用讀點亮教育,用寫成就思考。目前已在各類教育報刊發表文章一百多篇。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狄金森的詩句,似一抹光,照亮了我在教育前行中已沉昏太久的那條路。
是的,特教的圈子狹促閉塞,開闊的成長空間可望不可及;生活的節奏忙碌單調,適宜的成長氛圍可羨不可求;身處教育的低位,高端的成長平臺可想不可得……工作數年來一直都渾渾噩噩,在別人的指令和意愿中低頭趕路,可屬于我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呢?這一路行來,人是機械麻木的,心是空洞寥落的。還好,我與那首詩有了一見傾心的邂逅,并開始試著用閱讀的方式填充空虛的內心,安撫無助的靈魂。
一個與書疏遠近二十年的人要再次捧讀無疑是艱難的,再讀的第一本書居然是理論性極強的心理學名著肯定更是難上加難。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就是那本險些將我擊倒在“起跑線”上的天書。起初,自信滿滿地認為,只要專注了,還怕什么專著呢!但現實卻很骨感:書中枯燥的教育理論令我懨懨欲睡,生僻的心理名詞讓我如隔霧看花,晦澀的文字更是很快就將我滿滿的自信擊得七零八落。
好在,一次次退卻之念生出后,又總能在“就逼自己一回”的意念中重拾動力。看書易困,我索性讓自己出聲朗讀;名詞不解,就一次次上網查閱尋證;理論枯澀,我干脆抄下來反復咀嚼;有所觸動,就馬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提于書上。一個月,這本書被反反復復啃了三四遍。再從書中走出,竟已有了種撥云見日的清朗:原來,孩子的心理問題,都和家庭關系息息相關,雖然癥狀在孩子,但病根在家長,顯現在學校和社會;原來,只有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兒童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才能真真正正走進孩子的世界,一切問題才有可能得到矯正和改善;原來,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童心是最好的教育,呵護童真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更重要的是,在這本書的引領下我的教育姿態有了微妙的改變:心,在蹲下身子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柔軟敏銳;教育行為,在對成長背后另一面的了解中愈發慎重細致。是閱讀給了教育細膩的詩意。
走進《兒童的人格教育》不易,但它卻是一把實用的鑰匙,助我打開了閱讀之門。在隨后向著一本本書走去的過程中,我已經可以很輕松地破門而入,很暢快地將書我相融,然后再帶著自己獨有的思考走出書中。
在一線教育者的文字中,我收獲的是智慧和力量:他們把瑣碎變成了富有深度的思考,他們不屈從于教育生態的窘迫而找準方向努力自我成長,原來,小小“草根”也可以化為遍布坡野的綠意;在教育經典的時時回味中,我采擷著前人用心血澆灌出的花兒: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教學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應指向德行,于是,教育之中,我會始終把“人”字放在工作的最中央;對哲學書籍的研讀,讓我學會了以審視的目光打量教育、關注成長;在美學作品的浸潤中,我的教育之路慢慢少了功利追逐之味,多了從容耐心之美。
就讓我們靜靜地打開一本本書吧!讓閱讀,帶我們尋到教育中的詩和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