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在“平凡”言語中善于挖掘“特別”,善于探尋超常表達的“那一個”,以便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面對一篇課文,又該怎樣挖掘“特別”呢?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特別”詞句,感知表達技巧

句子是文章的基礎。品詞析句,既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也是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的重要途徑。但是全面開花,逐詞逐句分析,既不現實也不切合教學實際。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善于在尋常中挖掘“特別”。這里的“特別”是指不太常見的,或者眼前一亮、令人拍案叫絕的。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并抓住這些“特別”,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討論等方式走近作者,感知表達技巧,領悟文本情感。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關注“特別”語句中,通過品析借鑒“特別”準確把握文本情感,感知言語表達技巧,在催發課堂精彩生成的同時,有效提升其言語表達能力。

比如針對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姥姥的剪紙》這一課,關于“我”蒙住姥姥雙眼讓她剪紙畫面中運用了幾個詞語,即刁難、耍賴、挑剔。從詞性來看,這幾個詞都是貶義詞,主要是表示不好的行為,應該用在貶義句子或片段中;但從文本內容來看,主要是作者描寫“我”的行為,應該盡可能用褒義詞進行修飾,自揭其短寫自己的壞有點不符合常理。這里的“反常”其實也是言語表達“特別”之處,引導通過品析、討論進行感知體驗,繼而結合文本具體語境,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姥姥剪紙的技藝高超,還有對我特別的溺愛;另一方面則主要表現“我”的淘氣天真,所以才會如此“放肆”。

二、關注“特別”細節,體驗文本情感

文章是作者情感積蓄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文本中所涉及的細節,更是作者情感集中宣泄的地方。常規的細節描寫,大多數學生都能品析理解;然而有一些細節,看似與文本內容關聯不大,但卻有點“特別”,屬于文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其內容來看,有的烘托文本主題,有的渲染氣氛,有的推進情節發展……雖然作用不同,但地位同樣重要。也因為有了這些“特別”,才讓文本有血有肉,充盈情感。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特別”細節,并抓住“反常”之處。

比如針對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課,有這樣幾處細節描寫,即彭德懷雖在嘴上下死命令要殺大黑騾子給士兵們充饑,但在行動上卻處處表現出一種不舍。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既是一種“矛盾”,更是一處“特別”細節。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小組討論的方式對這一“特別”細節進行品析,并與原文其他細節描寫進行一一對照,這樣容易讓學生從中發現彭德懷的“選擇”,以此來走進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深度對話,繼而理解彭德懷內心的那種痛苦與其人格的偉大。

三、關注“特別”布局,提升謀篇能力

閱讀指向寫作。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寫作要求更多傾向于謀篇構段。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中能言之有序,突出重點。學生的習作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借鑒一定的“例子”進行模仿。而教材文本則是最好的例子。常規文本謀篇結構,學生大多已熟悉,也缺乏新意,如在習作中借鑒則會缺乏亮點;而對于一些布局“特別”的,不僅便于理解文本內容,而且還能從中借鑒“特別”技巧,繼而讓人眼前一亮。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整理文本“特別”布局,以便他們能夠真正從中得到借鑒。

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雙龍洞》這一篇課文,屬于一篇游記,作者是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從題目來看,這一篇游記應該重點寫金華雙龍洞的景觀,但其從文本內容來看,作者卻用不少篇幅寫到溪流。這相對于文章布局來說,也是“特別”之處。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溪流”?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尋常”中挖掘“特別”,以便讓學生感知文本“明線”,也要體驗文本的另一條“暗線”。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特別”之處把握謀篇布局的技巧,感知作者的獨具匠心,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針對文本的“特別”之處,還有很多,這里筆者不再一一列舉。但這里需要把握一個關鍵,就是“反常”的、與眾不同的……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品析,不僅有利于學生走進文本,在生成精彩的同時也有效提升其言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