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已徙矣,而法亦徙—高考考綱變化后的應對策略
作者:楊彪年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中學
發布時間:2018-07-09 10:28: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高三備考復習中,教師要明確考查目標和考查要求,研究《考試大綱》,關注高考動向。教師要精心備考,學生要主動復習,注意激發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就一定能取得最佳的復習效果。根據考綱要求,針對考綱變化和目前高考復習存在的問題,我認為高三備考復習應注意以下五點:
一、抓大綱,以綱為綱,明確目標任務,清理盲點
漢朝學者鄭玄在《詩譜序》中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備考復習的依據。它明確了高考的性質和功能,規定了考試內容與形式,對指導高考內容改革、規范高考命題都有重要意義;它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學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參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并結合中學教學實際而制定;它明確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以及“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是高考評價體系的具體實踐,也體現了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因此,《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指導各學科備考復習的總綱,我們必須依據考綱而行。近年來,雖然每年的《考試大綱》都有變化,但通過仔細研究《考試大綱》,總能找出一些導向性、規律性的東西供我們借鑒,可以弄清每個知識點不同層次的要求,懂得不同要求在高考中的體現程度,為備考復習提供幫助。在備考復習中,我們要全方位研究《考試大綱》,明確考查目標和考查要求,多方收集高考信息,密切關注高考新變化、新要求,牢牢把握高考命題趨向,緊跟高考改革步伐,做到零距離貼近高考,努力提高備考復習含金量。我們要認真落實考綱,通過專題復習、模塊復習、綜合練習和專題練習,清掃知識的死角,重拾遺忘知識點,確保重點知識、主干知識和典型習題的掌握,進一步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更高層次的能力。
二、抓課本,以本為本,增強復習效果,夯實基礎
儒家經典《禮記》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對高考復習而言,課本就是教學之本,考題之源。高考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而課本就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在高三復習階段,許多學生錯誤地認為高考的選材都來自課外,加之復習資料繁多,于是就把課本拋在一邊,一味沉浸在復習資料里,這實在是個大誤區。以語文學科為例,這幾年的文言文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如實詞、虛詞、句式等都是可以在課本里找到的;基礎能力方面的考查點也均能在課本里找到對應點,如現代文考查試題: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概括要點,理解表達的思想以及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等。由此可見,課本是抓手,是高三復習的關鍵,教師要以課本為根本,依據課本、用好課本,緊扣課本進行一切備考活動,才能有助于備考復習質量的提高。
在備考復習時,凡是涉及學科相關基礎知識與能力點的,可以讓學生多翻一翻課本,研讀一下原題,這樣對學生是大有裨益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課本,回歸課本,注重積累,不斷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學生一旦用好課本,熟悉課本,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善于梳理和歸納,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只有抓好基礎知識,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才能把課本上的相關知識串起來,使課本上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形成知識網絡,不斷提高備考應戰能力,促進高考成績的提高。如在語文備考復習中,我們可以將語文六冊書中的文學文化常識、名言名句、修辭知識、文言知識等進行歸納整理,認真清點這些知識儲備,及時篩選歸納整理的內容,使之更合理、更系統、更科學,會大大方便學生的復習,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抓課堂,陣而后戰,注重課堂建設,查漏補缺
宋朝名將岳飛說:“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課堂是學校教學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主陣地。高考之戰如何,歸根到底還是要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然后才能談“運用之妙”。在備考復習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根據試題難易程度合理分配時間,熟練掌握應試技巧,培養學生的應考能力。同時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打造實用有效的課堂教學,重點講解答題思路、方法、技巧,精選考試練習題目,提高習題訓練質量。要整理所有做過講過的試卷,提煉出典型問題,在抓基礎的同時抓好學生的答題能力訓練,通過做題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備考復習課堂應在“備、講、考、練、輔”等各個環節上做實功課,做到基礎知識復習到位,思維方法訓練到位,綜合能力培養到位,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高效的高考備考復習。
四、抓糾錯,有錯必糾,改進學習方法,反省提高
宗圣曾參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高三教學其實既是一次知識強化和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對以往知識能力缺漏點的一次補救機會,更是一種對“傳不習乎”系統的反省。備考復習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整理錯誤,積極總結得與失,時刻關注出錯的地方,分析和反思出錯的原因,是高三教與學都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
在高三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策略,落實“四個強化”。一是反省自己是否強化分層教學,在備考復習中設計好練習的梯度,注重基礎,分類指導。二是反省自己是否強化思維訓練,在備考復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三是反省自己是否強化審題訓練,在備考復習中重視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因為在高考中,往往是審題決定成敗。注意審題是高考取得最佳成績的關鍵,然而審題卻是學生在復習中容易忽視的環節。因此,要加強審題訓練,要求學生在審題時首先弄清問題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其次注意題目的隱含條件,接著弄清已知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已知條件與所求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最后思考所求解的題目與以前曾經做過的哪個題目相類似,都用了哪些方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圓滿求出答案。四是反省自己是否強化答題規范訓練,在備考復習中引導學生精心研究歷年高考試題的評分標準,了解答題規范,對照自己的應試習慣,查漏補缺,力爭減少失分,做到會做的不扣分,不會做的盡量能得分。
在備考復習中,學生也要注意反省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結合聽,看看是否專心聽老師上課,注意以前沒注意到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以及易錯易混點。二是結合練,看看在老師指導下,是否獨立開展了有目的的練習。三是結合思,看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反省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是否深刻,并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四是結合悟,看看是否從聽、練、思中總結歸納出學習規律,并加以運用。
五、抓演練,精練多思,增強應試能力,熟能生巧
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備考復習,備戰知識是一個方面,但另一個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容忽視的,那就是高考模擬試題的訓練。模擬訓練可以使學生熟悉知識、熟悉技能,熟能生巧,便于檢測和彌補自己的薄弱環節,確保沒有知識盲點、思維亂點和表達缺點,實現“曉聲”“識器”的目的。比如語文中的古文鑒賞,若多做多練一些鑒賞類訓練的題目,分析其答題規律,不會鑒賞也會鑒賞了。再如作文方面,要多練多思,注意揣摩一些優秀范文的結構、思路、藝術特色、寫作技巧,也可以研讀經典作品,儲備一些寫作素材,積極進行作文練習。長此以往,作文水平自然也會提高。高三教學和復習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應試習慣,普及應試技巧,克服心理障礙,糾正不良的應試習慣,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在訓練形式上,可以安排綜合訓練,也可以安排一些專項訓練,如應試心理素質訓練、實驗能力訓練、涂卡訓練、審題能力訓練、限時訓練、規范表述訓練等。這樣堅持按照高考要求訓練,加強對學生的應試指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模擬訓練,可以優化答題策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總之,在高三教學和復習中,既要重視課本基礎知識,彌補知識盲點,又要兼顧知識網絡的構建,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提升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最后的沖刺做好準備,從而應對萬變的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