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站在定邊縣和吳起縣交界的一處河畔邊,即使不懂詩的人也能體會到這句詩的含義。這里是榆林市定邊縣新安邊鎮高灣村的最南邊,山大溝深、綿延不絕,方圓幾里只住著一戶人家,距最近的鄰家也得步行一個多小時。如此偏遠的窮山僻壤,平日里自然是人跡罕至。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叫王有邦,生在深山,長在深山,世代為農。由于山里交通條件落后,因此收入微薄,日子過得非常清苦。

陌路相逢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定邊縣教育局副局長李立輝同志,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在2016年包扶了定邊縣深山區新安邊鎮的兩戶貧困戶,并且親力親為,絲毫不讓自己在扶貧工作上掉隊。年逾古稀的貧困戶王有邦就是他包扶的其中一家。這位深山里的老農的妻子殘疾,47歲的長子離異單身,44歲的次子智障未婚,41歲的女兒婚后離異,家庭困難重重,生活舉步維艱。一定要讓王有邦過上好日子——李立輝給自己下了死任務。這不正是國家扶貧的出發點嗎?一心一路,從李立輝背起扶貧行囊的那一刻開始。

一路風塵

忘不了,你擦著額頭上的汗水,和老農一車又一車地用三輪車拉土修路;忘不了,你一次次打電話問老婆婆的頭還疼不疼;更忘不了,你急匆匆地奔走在相關部門,一回回為自己的“家”爭取幫扶政策……

王有邦家自從得到李立輝的幫扶,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

有新房了,王有邦樂得夜夜睡不著覺,他沒想過自己這輩子還能有新房住,三間嶄新的樓板房加上一間灶房,就這樣整齊地坐落在院子中。李立輝也來了,看著自己一步步從爭取資金到設計建筑的新房,凝思許久不愿離去。是的,不是親力親為,誰又能從一件普通的事物中體會到它的深意。夕陽西下,步履蹣跚的二位老人一直把他送到他們修路的地方,想起炎炎夏日他們一起修路的情景,老人禁不住熱淚盈眶,緊緊地握著他的手說:“立輝,我每次走這個路都能想起你,你是這一年里來得最多的人,比我兒子來得還多。”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動容。

暖心之路

新房建好后,李立輝找人選了個黃道吉日為二位老人暖房。

暖房前,李立輝精心準備了對聯、花炮、瓜子、喜糖等暖房慶祝用品。他還親自登門拜訪了定邊縣知名企業家萬家福商場老板梁艷女士,并獲得大米、白面、食用油、灶具、被罩、毛毯、枕頭、褥子等許多生活用品的友情贊助。

暖房后,他還是不愿閑著,又親自查看電路、開關,安裝路燈、手機信號放大器……把新宅所需的生活用品布置得一應俱全。暖房暖心暖人間,點滴工作一次次詮釋了他對這個“家”的深情。

暖房那天恰好是國慶假期的第一天,他卻把這難得的休息時間交給了王有邦。不懼山路百里之艱辛,攜帶家眷,只為山那邊的一眸期待。

脫貧之路

房子好了,日子怎么過?要有個長遠之計才行,李立輝心里默默地思考著。王有邦家原來的六十多只羊又矮又小,如何才能讓羊兒又肥又壯呢?有了!李立輝四處打聽,最后托人從外地引進了上好的種羊。心想著羊兒肥壯的愿景來年就能實現,李立輝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農忙秋收,李立輝稍有閑暇就往王有邦家跑,親自幫忙秋收,幫助修建羊圈。每次都興致勃勃地和早晨的太陽一起出發,忙到晚上十點多才披星戴月歸來。

家里身患殘疾的老婆婆沒點收入,心里對以后的日子還是沒個準!李立輝幾經周折,想盡辦法給爭取了低保補助金并托人辦理了殘疾證。接過殘疾證的那一 刻,老婆婆激動地握著他的手說:“你就是我的兒子,比親兒子還親的好兒子。”那位無業的妹子怎么辦?不給找點掙錢的事自己心里也難過,李立輝再次想辦法為其安排了固定工作。那位大齡未婚的智障弟弟該怎么辦?李立輝又一次搬動朋友為其找了每月近三千元工資的活兒。大齡未婚可是個愁人的事啊,他開始到處打聽哪里有合適的女子,還說只要合適,條件和彩禮都好說……感動,無處不在。

經過他的辛勤努力,王有邦一家2017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9915元。“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李局長的出力,哪敢想有今天的日子。”王有邦家對如今的日子感覺像是在做夢。

未來之路

最后一次離開王有邦家的那個傍晚,時值深秋,晚霞退去,天空一片殷紅。單薄的衣服并沒有讓他感覺到一絲寒意,他一次次地回頭遙望著那段黃土路,依依不舍,好像有無盡的眷戀。當看到一排大雁向南飛去的時候,他恍然間覺得此時的山已非彼時“千山鳥飛絕”的山,此時的路亦非彼時“萬徑人蹤滅”的路,飛去的大雁明年還會歸來,今日的扶貧人明天還會回去。

“結下了這個緣分,以后一輩子都得管王有邦家的事兒。”李立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