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將相之鄉的美譽。在這片土地上,字圣倉頡創造了漢字,酒圣杜康釀造出美酒,史圣司馬遷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不僅如此,大詩人白居易、名相寇準等80多位宰相、愛國將領楊虎城等300多位將軍,以及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都出生在這方熱土上。他們個個勇于擔當、人人敢作敢為,他們都是“華山風骨,渭水襟懷”的渭南精神寫照。此種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渭南人敢為人先、開拓奮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人民的幸福感緊密關聯。辦高質量的、公平的、群眾滿意的渭南教育是渭南人勾勒的理想的渭南教育圖景。詳細點說,高質量的教育指教育體系完備、協調,教育要素水平高,培養對象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公平的教育指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殘障、留守、隨遷而失學,促進學生平等上學,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群眾滿意的教育指教育生態良好,教育秩序規范,投訴渠道暢通。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先后印發《加快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決定》《關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為理想的渭南教育的實現謀篇布局。市教育局從頂層設計了校長教師發展、課程改革、千校達標等18大工程,保障理想的渭南教育落地生根。在全省率先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教育行風糾風協作區改革,建立渭南市教育投訴服務中心等。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如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制度、農村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中考改革等,攻克制約教育圖景實現的難題,成為中省關注的亮點工作。種種舉措,彰顯了新時期渭南教育人的擔難不怯之作為、自我革命之精神、守正出新之智慧,也為理想的渭南教育注入了強勁動力:讓全市教育理念發生根本性轉變;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教育水平得到系統性提升。

校長職級制改革:鍛造一支校長“鐵軍”

教育要好,校長必須好。構建理想的區域教育,必須有一支一流的校長隊伍作為支撐。“一個好校長一定能辦好一所好學校。好校長要選拔、培養、培訓、提升和嚴格要求,關鍵還是要創造適宜校長隊伍專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環境。”渭南市教育局局長黨福奎深有體會地說。

如何打造校長隊伍,渭南市實施了“提升千名校長、打造教育強市”工程,一方面對全市校長進行全員培訓、高級研修,另一方面改革校長選拔、培養、成長機制,2015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引導校長走向專業化辦學之路,帶來了校長間你追我趕辦好學校的新氛圍,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為什么要搞校長職級制?局長黨福奎說:“按照渭南市新的中小學校布局規劃,2018年全市將定點1000所學校。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大體保持這個規模。原則上講,只有這1000名校長都能夠成為優秀的名校長,這1000所學校才會成為名學校,辦好人民滿意的渭南教育才會有堅實的支撐。原有的校長行政化管理模式,體現不出校長的專業價值,不能充分調動校長的積極性,影響了校長專業化發展,更是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得不改了。”

2015年元月,渭南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下發了《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規定,擔任校長必須具備校長資格,校長要從具備資格的人員中遴選,建立四級九檔職級(特級、高級、中級、初級),建立職級工資,校長按職級領取職級工資。校長的管理由行政管理轉軌到職級管理。局長黨福奎在介紹時說,渭南的校長職級制改革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教育局班子中必須有擔任過校長的人員,高級以上校長可以與行政單位進行交流,對縣級分管教育工作的領導每兩年進行一次專業培訓。改革給校長發出一個強烈信號:要轉變“官本位”的思維,向專家辦學方向發展。

依據意見,渭南市教育局在2015年配套了關于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四個文件:即校長資格認定辦法、職級評價標準、職級評審辦法、考核評價制度。合陽、蒲城、潼關三地的校長,成為改革的“吃螃蟹者”。其他縣(區)截至目前也已經基本完成初級、中級校長職級評審。全市已經完成高級、特級校長評審籌備工作。

校長職級兩年一評。每年從個人修養、專業素養和辦學成效這3個一級指標和10個二級指標進行考核。評級晉檔和考核突出業績、實踐和能力導向。比如辦學成效考核方面,就會考察學生在道德品質、學業成績、身體心理素質、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有無不斷進步和全面發展,學校有沒有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國可展示的研究成果或經驗等。再比如在專業素養考核方面,會考察有沒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有沒有關注教師發展等。

考核結果與職級評定、崗位聘用、表彰獎勵、職稱評審以及績效工資發放、任期屆滿考核掛鉤。高級和特級校長有比例限制,誰得分高,誰就享受高職級。高級以上校長還可以交流到市、縣教育行政部門任職。考核若不合格,不再享受職級工資,給予通報、誡勉談話、警告和免職等處分。這樣一來,校長水平高下一目了然。

“以前,我們校長的行政級別是上級組織任命后賦予的;現在,校長的職級是靠自己干出來的,干不好還會砸了飯碗。這促使校長要下工夫提升辦學水準,創新思路把學校辦得更好。”渭南市臨渭區豐蔭明德小學校長黨攀峰說。

有了這樣的導向,校長辦學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中小學校長呈現出新狀態:參加聽課教研的多了,走近師生的多了,坐下來研究事的多了。一個個好校長漸漸涌現出來,如合陽縣第三初級中學校長申福太,在2017年10月被陜西省委高教工委、陜西省教育廳評選為“我身邊的好校長”。九年一貫寄宿制學校——潼關縣四知學校于2014年9月開始招生,在校長樊西萍的治理下,如雨后春筍般地快速發展,僅在2017年,學校就斬獲24項省級、市級、縣級獎勵,中考質量位居全市第一,有30人次教師獲得省級、市級、縣級獎項;自辦學以來,培養了1名省教學能手、4名市教學能手。校長本人也獲得渭南市優秀校長、“渭南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渭南市基礎教育初中教學質量提升優秀校長”等殊榮。“下次評審時有望晉級高級校長。”樊西萍說。

渭南市將在2018年全部完成特級、高級校長評審,健全校長遴選機制,啟動校長任期考核,用好的制度選人用人培養人。

教育投訴服務中心:解群眾之憂 暖百姓之心

2017年7月,渭南市××縣××初級中學教師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誤導學生將志愿填報為該縣××中學。家長們情緒激動,多次打電話到渭南市教育投訴服務中心,該中心工作人員快速將此問題上報給渭南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很快安排專人解決了這個問題,孩子們最后如愿選擇了心儀的高中。“家長感謝時激動得語無倫次,那一刻,我覺得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渭南市教育投訴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侯娜說。

這是渭南市教育投訴服務中心化解群眾對教育煩心事的一個暖心片段。該中心主任孫建軍告訴記者,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中心工作的宗旨是堅持問題導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群眾身邊的教育問題。

做好教育政策咨詢、協調解決教育問題的投訴、分析研判教育輿情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是該中心的重點工作。自2017年4月啟動以來,已處理如學校審批條件、教師資格審查、教師招聘程序、學生轉學流程、學校課程設置、中高考招生問題等大量的咨詢類問題。投訴類的問題主要涉及學校管理(如冬季取暖、大班額、職稱評定、教學能手評選等)、師德師風(如違規補課、體罰學生、作業布置等)、經濟糾紛(如退費、學生斗毆賠償、特崗教師工資等)等內容。“咨詢類的問題,我們往往直接答復,并做好記錄;投訴類的問題,我們填好工單,派單給對應的部門,督促其辦理和回復,并進行回訪,調查投訴者對處理結果的滿意度。”工作人員賀穎婷告訴記者。

在賀穎婷打開的呼叫業務管理系統頁面,記者看到左欄設置有信件管理、縣市教育機構、機構設置(主要是局各科室)、局直屬單位等版塊,形成了縱向市、縣、校三級聯動,橫向連結局內各科室的教育投訴咨詢服務管理網絡。點擊信件管理,右邊會顯示出所有信件、待審核、待處理、已轉交、處理中和已處理等。截至2018年1月31日上午10時,頁面下方顯示有529條記錄,第一頁顯示的是2018年1月份的咨詢投訴信件,局長信箱處理完的有8條,舉報投訴處理完的有2條,局長信箱、網上咨詢、舉報投訴已轉交的有9條。

“中心是市教育局成立的,有關單位非常重視中心轉交給他們關于群眾咨詢投訴問題的工單,一般在規定的3~7個工作日解決問題后向我們反饋處理結果。”中心副主任孫青雅告訴記者。2017年,該中心共受理電話、局長信箱、渭南教育官方微信(微博)等渠道的咨詢、投訴566件,給群眾電話回訪500余次,通過和相關單位及時溝通、協調,對其中175起問題進行了處理。

“處理好群眾來信來電的投訴、咨詢,距離中心工作的宗旨還遠遠不夠,我們還積極主動留意群眾對教育的煩心事,化解群眾對教育的不滿和困擾。”孫清雅說。如2017年9月4日,有網民在某論壇曝出渭南杜橋中學新校區吃飯難,當天,中心便將此情況反饋給臨渭區教育局,9月6日,臨渭區教育局向渭南市教育局匯報了關于杜橋中學學生就餐問題的調查報告。記者在報告中看到,對就餐問題造成的原因、措施以及徹底解決就餐問題的辦法都作了詳盡的說明。綜合群眾的來信來電以及網絡輿情,中心梳理形成輿情周報、簡報、通報,供全市教育系統決策參考和形成警示,以進一步從頂層設計上校正教育行風。

工作人員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服務群眾的水準。為此,該中心建立了“敬競凈”星級崗位評選工作機制,強化作風建設。以群眾關注的學生學籍、教育資助、教師資格考試、普通話測試、教師招聘等100個常見問題為著力點,對工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同時,在招生考試、職稱評定、學生入學、寒暑假期等重要時間節點,對招生考試條件、職稱評定要求、學區劃分方案、師德師風要求等相關文件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和討論,讓工作人員做一個“懂教育政策”的內行人,努力提升為群眾排憂解難的能力。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2017年,該中心既獲得了全省教育系統網民留言辦理先進集體、陜西教育新媒體運營十佳獎、渭南市市政府系統政務督查工作先進集體以及渭南市文明示范窗口等“金杯”,也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好口碑,被群眾稱為“知心人、暖心人和貼心人”。其工作經驗被省委推進職能轉變辦公室以簡報形式在全省推廣。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如今,教育投訴服務在渭南各區縣從教育局辦公室等科室逐漸剝離出來,作為獨立部門為群眾進行教育服務;如蒲城縣成立了蒲城縣教育公眾監督中心。

糾風協作區改革:努力營造區域教育好生態

亂收費、亂補課、亂招生、亂訂教輔資料等教育系統不正之風既嚴重損害教育形象,也嚴重損害百姓切身利益。

為糾正教育不正之風、構建渭南教育好生態體系的新常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渭南使出一記“鐵拳”——糾風工作協作區(以下簡稱糾風協作區)。常言說,打蛇打七寸。渭南這記“鐵拳”,對教育不正之風能否打到“七寸”,關鍵看這么幾點:

一是看“出拳人”厲害不厲害。2015年下半年,渭南市教育局主要領導提出,經向市紀委主要領導匯報同意后,召開縣市區教育局相關人員座談會,探討了糾風協作區工作機制,制定了協作區實施辦法。2016年開始實施,到2017年協作區工作形成常態化。這就意味著,市紀委是教育糾風協作區展開工作的有力支持者。

按照渭南市教育局黨組印發的《渭南市教育系統糾風工作協作區實施辦法》,糾風協作區推行市局統攬、縣(市、區)局黨委協同、紀委主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實行縣(市、區)教育局黨委書記負主體責任、紀委書記負監督責任、各級各類學校校長負直接責任的責任體系。在市教育局層面,成立了渭南市教育系統糾風工作協作區領導小組,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黨福奎任組長,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楊立鵬任副組長,各縣(市、區)教育局黨委書記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監察室主任王渭平擔任。在各縣(市、區)教育局層面設立糾風工作組,組長由紀檢負責人擔任。辦法依據相對就近、便于工作,每三個縣(市、區)教育局組成一個協作區的原則,將渭南3區9縣(市)分成四個糾風協作區,每個協作區大約有9名成員。協作區責任人由本協作區糾風工作組組長依次輪流擔任,任期一年。不難看出,各級教育局黨委和紀檢是“打蛇”的核心人物。

二是看精準“出拳”,從嚴治理。糾風協作區工作瞄準嚴重損害群眾利益的重要問題進行查辦:一方面針對重大問題發力,如上級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督辦的群眾投訴的熱點問題,市教育局工作檢查及暗訪中發現的問題,各縣(市、區)教育局遇到復雜的、難以獨立查辦的問題,媒體曝光的負面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較大的中小學亂收費、亂補課、亂招生、亂訂教輔資料等問題,嚴重師德問題,惠民政策落實中嚴重違規問題等;另一方面每學期確定一個或兩個突出問題,在全市開展糾風工作協作區交叉檢查,且將檢查處理結果通報各縣。

三是看“出拳”的力度大不大。協作糾風,就是針對各縣區自身在處理行風問題時抹不開情面、阻力大或者人手不夠的實際,打破地域界線,實行跨地域“異地”交叉統一調配力量來調查問題。協作區內部不能自我解決的問題,交叉進行調查。交叉處理若遇到困難或阻力,就上報糾風協作領導小組,或者上報市紀委。所以力度非常大。此外,糾風協作過程中,彼此借鑒了教育行風建設的好做法,提升了工作人員水平,直接推動了渭南教育好生態的建設。

那么,渭南這記治理教育不正之風的“鐵拳”到底打得怎么樣呢?2016年以來,糾風協作區先后開展了以“學生保險、教輔資料”“普通高中違規招生、亂收費”“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和師德師紀”為重點內容的3次全市交叉檢查,共發現和糾正問題87起,印發整改通知36份,清退違規收費30余萬,黨政紀處分23人。對教育不正之風形成持續的高壓態勢,渭南市內招生秩序日益規范,依教謀私、從教失范情況明顯減少,各類學校的收費行為得到規范,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逐年提高。

渭南是陜西的“東大門”,人口位列全省第二,渭南教育的風貌既關乎陜西的教育形象,也關乎全省的教育生態。理想的渭南教育的創新實踐,不僅讓渭南人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而且對全省其他市區美好教育的創建也是一個借鑒。我們衷心希望渭南這方人文圣地能為三秦大地創造出更多的美好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