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效教學”的課堂實踐探索,成為很多學校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老師們圍繞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用”和“效率”作了各自的嘗試與探索,比如,通過指向明確的預習引導學生進行“前閱讀”積累;縮減課堂無效甚至低效的討論時間;設計搶答、接龍等具有一定游戲性質的學習活動,或者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等話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提取課文的關鍵點,由點及面,帶動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習;精心設計練習題,帶領學生在課堂中完成…… 無論是“預熱”、激趣,還是精練,其意圖均指向優化教學過程,向45分鐘要效率,外顯于教學過程的也是課堂組織者所追求的價值核心——讓學生動起來。

老師們在教學方面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在“動”起來之后,亟待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學習活動的“純度”與“耐久力”。

學習活動的“純度”是指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的程度,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調控與完成的。有些課,活動很豐富,氣氛很活躍,過程很精彩,但是,當我們沸騰的情緒平靜下來之后,理性地進行反思,就會發現學生的“動”是在老師的控制下完成的,老師既是編劇,又是導演,還可能是主持、裁判;學生則是密切完成老師設計的活動方案的配合者。至于活動之后學生的收獲是什么,大多數學生除了獲得一些老師準備好的知識及答案之外,在真實的能力方面幾乎是沒有什么收獲的。

所謂學習活動的“耐久力”,即通過活動所獲得的學習精神內驅力及支持學生進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走出校園后,學生如何根據現實或自我完善的需要,進行學習與提升?就語文學科而言,我們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解讀文本的環節、問題,學生順利完成了一個個練習題后,是否就能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才是值得思考的。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我們試圖放開手讓他們成為獨立的學習主體的時候,首先得教會他們基本的生存技能——“自己吃飯”。他們手中的教材,是“主食”,可以提供基礎能量,而要營養均衡,還得根據自己的機體特質,選擇豐富多樣的“肉禽蛋果蔬”,怡情悅性的“零食”也必不可少。

翻看時下各版本教科書,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方法與資源是其共有的特點,更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人教版部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單元導語部分分別從“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兩方面,對整個單元加以概述;具體到每篇課文,課前的預習提示告訴學生要調動哪些既有經驗,還要進行哪些知識準備,初讀課文時重點關注的問題等等;課后練習中,“思考探究”指向對文章主題意蘊、情感內容的研析揣摩,“積累拓展”則側重于對文本語言的品讀玩味,提供課外閱讀的建議;“讀讀寫寫”不僅匯集了文中重要的字詞,更為學生臨摹書寫提供了硬筆書法范本……倘若有心,可以從教材中提取出整個學期學生完成該階段學習所需的方法、資源,所應達到的能力程度等等,將這些匯集起來,至少在初中階段就能夠完成語文終身學習的基礎工程,而掌握語言工具的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對其他學科、其他知識領域的學習成效。

“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教”的說法,是每位教師都熟悉的。更加重要的是,教師不只是用教材教,更要教學生會用教材學;不只是會學習手中的教材,更要用從學習教材中獲取的方法從容應對教材之外的各類學習資源。當下的語文教學,老師們在研究怎樣用教材教,怎樣把自己的發現融入教學,讓學生充分消化吸收,怎樣實現“有效教學”的同時,更應花些時間和心思思考怎樣指導學生用好手里這本書去獲得基本的學習能力。與其整日琢磨怎么“做桌好飯菜”讓學生“大快朵頤”,不如指導學生一起處理食材,學習“自己做飯”。這樣的“有效教學”,才能觸及根本,行久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