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孵化“軟實力” 培育本土“大先生” 咸陽市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別出心裁
作者:孫永濤 本刊記者
發布時間:2018-06-25 11:14: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3月22日,咸陽市涇陽縣教師發展中心成立暨第二批名師工作室授牌大會舉行。據了解,新組建的教師發展中心旨在建立健全優秀教師發展平臺和培養機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在教育、教學、科研和教師專業引領方面的示范、帶頭和輻射作用,進一步促進涇陽縣教育質量的持續攀升。
“作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專業執行和服務機構,教師發展中心要為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專業化的指導、服務與支持。”涇陽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盧瑋說。
這是咸陽教育系統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咸陽市立足教育發展實際,采取務實舉措大力促進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實效,強勁的師資已成為促進區域教育內涵發展的助推器。
名師培養:澆灌師資隊伍的“四梁八柱”
校長教師骨干隊伍是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能夠有效支撐和帶動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在2011年出臺的《咸陽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該市明確提出“加強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專業型和專家型團隊”,“推進‘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建立市級教學能手、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知名教師、省特級教師等多層次寶塔型骨干教師體系和評選制度”,“形成省、市、縣、校四級骨干教師梯隊”。
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咸陽市加大名師培養力度,以名師培養帶動骨干體系建設。2015年3月,咸陽市教育局出臺了《咸陽市名師帶動計劃實施意見》,正式提出了名師工作室建設計劃,并明確了激勵機制和經費保障措施。隨后,在《咸陽市名師工作室管理辦法(試行)》制定出臺的前提下,咸陽市以首批、二批省級學科帶頭人為主體,組建了51個市級名師工作室,并撥付了建設經費。在加強市級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同時,2016年,咸陽市全面啟動縣級名師工作室建設。2017年9月,咸陽市委辦公室、咸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的意見》,對制約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等系列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再次重申:“加強骨干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市級名師工作室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名師工作室16個、市級名師工作室64個、縣級名師工作室173個,名師工作室的總量達到253個,全市近4000名教師參與到名師工作室建設中來。近三年,該市在省、市、縣三級名師工作室建設工作中,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00萬元。各名師工作室立足學校、聚焦課堂,以團隊合作為形式,以教學交流為平臺,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帶動教師為目的,扎扎實實地開展各項活動,提升了自身專業素養,帶動了團隊成長,服務了全市教育,傳遞了教育正能量。近幾年,該市暑期教師培訓、“名師大篷車”送教、教學能手賽前指導等項工作主要由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團隊承擔,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在名師工作室建設工作中,各縣區和學校及時落實配套資金,為名師工作室建設工作提供經費、場地、政策等基本保障。部分縣區大膽創新,為名師工作室和骨干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渭城區在全市率先成立區級名師工作室,為全市名師工作室建設工作創造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目前,渭城區區級名師工作室數量已經達到37個,參與教師近600人,2017年又新建區級名校長工作室4個。在渭城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已經成為培養培訓教師校長的主陣地,為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渭城區教育的一張靚麗名片,
興平市以名師工作室建設為切入點,狠抓教師培養與教育質量提升,積極為名師工作室建設提供保障條件。教育局主要領導經常在興平名師工作群中為大家加油助威,提振士氣。近30個省市縣名師工作室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發了教師隊伍活力,調動了廣大教師積極性。
禮泉縣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第11條“加強教師骨干體系建設”中提出:加大獎勵扶持力度,設立“名師獎”獎勵省、市、縣教學名師每人分別5萬元、3萬元、1萬元;獎勵省、市、縣學科帶頭人每人分別10000元、5000元、2000元;獎勵省、市、縣教學能手每人分別3000元、1000元、500元;每個名師工作室每年提供2萬元活動經費。
乾縣出臺《乾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名師工程”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縣上每年設立中小學教師隊伍骨干體系建設專項資金30萬元,市級教學能手、省級教學能手、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教學名師任期內每人每月分別發放200元、300元、400元、500元津貼。在2016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10名“乾州名師”和10名入圍人選每人分別獲得獎勵1萬元、5000元。
彬縣政府近期研究決定,對評選的各層次骨干教師,在五年任期內,按照工作地域的不同給予相應的津貼。縣級教學能手、市級教學能手(縣級學科帶頭人)、省級教學能手(市級學科帶頭人、縣級教學名師)、省級學科帶頭人(市級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名師等五個層次,縣城分別為每人每月發放津貼50元、100元、200元、240元、300元,農村分別為每人每月發放津貼100元、200元、500元、550元、600元。
旬邑縣創新名師工作室運行方式,在全省首家引入社會力量,關注、支持并促進名師工作室建設,為名師工作室建設注入活力。在縣教育局和學校給每個工作室分別提供5000元經費的基礎上,又動員8名旬邑籍愛心企業家,每人拿出1萬元,給3個市級、5個縣級共8個名師工作室各捐贈1萬元現金。2016年11月2日在旬邑中學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讓更多的人關注并了解名師工作室,給每位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秦都區師資力量相對比較雄厚,省、市級名師工作室的數量較多,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以城帶鄉,秦都區積極探索在城鄉接合部及農村的學校,以省級教學能手為主持人,組建起15個區級名師工作室。省、市級名師工作室一對一結對幫扶區級名師工作室,形成指導帶動區級名師工作室,促進城鄉教師共同成長的新機制。
五年來,咸陽市共培養出省級(含)以上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720多人,市級(含)以上各層次名師過千人,全市中小學教師骨干體系基本形成。近期,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領軍人才擬入選公示名單,全省基礎教育領域共評選18人,咸陽占到3人,每人將享受到省上20~30萬元經費支持。
交流輪崗:優質“軟實力”的倍增孵化
2014年,擁有34年教齡的咸陽市秦都區中華路小學校長李瀟被任命為健康花城小學校長,并擔任法人,從此開啟了她“一長執二校”的探索實踐。“李校長是擁有正高級職稱的全國教育系統模范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咸陽市知名校長,她的教學水平和管理經驗在全市首屈一指。”秦都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一長執二校”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想擴大優秀校長身上的“軟實力”,使優質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倍增。
除李瀟外,目前秦都區已有多位校長承擔起“一長執二校”的重任,涵蓋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這些校長在實際工作中被賦予“四個統一”的權力,即:統一法人、統一教師調配、統一教學管理、統一財務管理。
據了解,“一長執二校”是秦都區開展校長教師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為做好交流輪崗工作,秦都區依托教育發展聯盟,要求聯盟總校和分校管理層每學年至少要有一名校長或中層干部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輪崗,將此作為今后提拔和培養干部的重要依據。五年來,秦都區已有1400多人次參與了交流輪崗。教師交流輪崗的業績還被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今后,若校長或中層干部沒有交流輪崗經歷,則不能申報和晉升更高一級的教師職務,不能參加各級各類人才評選,學校不能參加各級各類先進集體的申報。”秦都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面對教育發展實際,咸陽市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的推進力度,充分發揮優質教師資源作用。各區縣引導教師由城鎮向鄉村、由超編學校向缺編學校、由強校向薄弱學校合理流動,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職務(職稱)時,原則上要有一年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的經歷。實施城鎮學校與農村學校對口支援、骨干教師對口幫扶、特級教師巡回講學、鄉村學校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學習等制度,實現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優質教師資源共享,形成良性幫扶機制。
乾縣通盤考慮,基本形成了“縣域內以城鎮和農村之間交流為主、學校間和學區內以師資雄厚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交流為主”的交流輪崗模式。“我們實行教師交流輪崗與評先評職和績效工資掛鉤。”乾縣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對已經交流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的教師,參與第二次交流輪崗時,優先考慮其交流意愿落實學校;對參與過交流輪崗的教師退休時,根據其自主選擇的學校辦理退休手續,落實學校為其提供退休管理和服務。同時,乾縣還規定,支教教師(指交流輪崗教師,下同)支教期間同時享受派出學校(學區)和受援學校教師同等福利待遇;派出學校(學區)給予每名支教教師每月200元交通及生活補助金(每學期按5個月予以補助);支教教師同時享受受援學校地區補貼。從2018年起,凡在支教工作中被評為支教工作先進個人的,在干部任用、職稱評定、評優樹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憑支教證書評定職稱時可加3分,對于派出學校(學區)沒有支教經歷的中青年教師,原則上不予考慮;派出學校(學區)及受援學校(學區)被評為支教工作先進單位的,教育局予以表彰獎勵,特別突出的學校(學區)在校長交流輪崗中予以重用。
此外,彬縣、長武、興平等縣(市)也扎實開展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為區域師資隊伍的提升發揮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業務培訓:引導校長教師做本土化“大先生”
“做實做細校長教師培訓日常工作,是我市兩支隊伍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咸陽市教育局師資科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全市教師校長培訓突出實效,主要抓學分管理、團隊建設、方案設計、過程實施等環節。
2013年,咸陽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咸陽市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辦法》,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為教師培訓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積極爭取市財政支持,市級教師培訓經費從三年前的每年100萬元逐步增加到現在的每年500萬元,為教師培訓工作提供了財力保障。在市級教師培訓中,始終堅持把培訓效果放在第一位,堅持每年進行培訓需求調研,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從2015年起,咸陽市教育局以省市名師為主體,組建起市級教師培訓團隊,打破原有大班化的培訓模式,實行每班40人的小班化培訓。在培訓方式上,以微課、微型課為載體,實行參與式、互動式培訓,訓前有準備,訓中有參與,訓后有作業,集中和遠程培訓相結合,平均每年高質量組織市級教師、校長培訓3000多人次。市級“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聚焦課堂,關注教學,服務農村,采取周期循環送教的模式,市級送教團隊每組每縣送教三次,分為四個階段:教學診斷、二次送教、縣區跟進、三次送教,送教形式接地氣,深受農村一線教師好評,為全省“名師大篷車”送教活動創造了經驗。
咸陽市還加大教師校長省外培訓力度,深化咸陽與江蘇南通對口支援關系,先后邀請182位南通名師、校長赴咸陽支教,選派咸陽337位校長、教師到南通交流學習,咸陽2萬多名教師校長從中受益。2017年,咸陽市教育局投資近160多萬元,先后組織六批次近400名校園長、優秀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通過集中培訓、走訪名校、座談交流、跟崗實踐等方式,到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等教育發達地區進行培訓,積極學習教育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辦學經驗和教學方法。
另外,記者了解到,2016年出臺的《咸陽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市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培訓專款用于中小學教師和校園長培訓工作,各縣市區財政每年應列支不少于100萬元的培訓專款”。“從2017年起,市級教師培訓專款在2016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咸陽市教育局師資科有關負責人說,“有了一定的資金保障,我們在引導校長教師在業務上做‘大先生’的底氣更足了。”
師德建設:風清氣正做“四有”好老師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為此,咸陽市從師德師風建設入手,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
咸陽市主要抓細化任務、樹立典型、宣傳事跡、活動引領、加大治理、加強教育等環節,先后制定出臺師德師風建設、考核、管理方面的系列制度,定期開展師德師風專項督查、師德先進評選表彰活動,實行考核結果“一票否決”。連續幾年下發全市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重點,明確市、縣、校當年在師德建設方面的主要任務,使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變得有形,有抓手。連續幾年組織全市最美鄉村教師、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報告團巡回縣區作報告,大力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報告30多場次,聽報告的教師超過萬名,傳播了教育正能量,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近年來,先后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道北中學呼秀珍,陜西省最美鄉村教師旬邑馬欄齊心九年制學校丁海燕、乾縣關頭鷂子完小和建房,全省師德報告團成員、全國優秀教師渭城區風輪小學陳阿莉等先進典型。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校長教師隊伍的素質事關教育內涵發展的水平,下一步,我市將按照中省有關要求,繼續深化兩支隊伍建設,破解制約隊伍改革的體制機制,以創新的方式尋求師資建設的‘咸陽良方’。”咸陽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