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級,我們曾經借用手機拍攝過幾部微電影,其中有一部名字是“當末與未相遇”。這是翻拍,通過鏡頭記錄學生校園生活的常態,學生結合瑪雅人世界末日的預言,利用對比的方式塑造了撐著紅傘漫步欣賞校園美景、認真地練完一首完整的鋼琴曲、充滿自信地主動參與班級活動、主動給父母打電話送祝福的角色。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本是一個多選題,會因我們的改變而更加精彩。

在常規的班級管理中,我們習慣于選擇一種自己認為最便捷的方式。學生若能明事理順著我們的套路走,則會有效;當然有時候會因無效而采用說理甚至壓制的方式收場。如果你在實際生活中遭遇過這樣的困惑,那么請讓自己冷靜一會,想想除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模式外還有沒有第三種選擇的可能。在對《當末與未相遇》這部微電影的研究中,我發現有以下幾點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目標可視化

言語創造的世界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影視創造的世界留給我們更加真實的感覺。隨著技術的進步,虛擬和現實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我們對未來世界描摹的細節越真實就越可能變成眼前的現實。言語創造的世界可能有諸多的可能性,影視創造的世界可能就會定格在一種形象上,但是更加具體可視化的目標反而能夠讓現實中的人有更加明確的參照對象。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和學生通過言語的方式一起確定目標的時候,往往因表述和理解的誤差而導致目標的可執行性比較差。如果我們把言語描述的目標轉化成一個動態可視化的目標,建構出一種完整的場景、一種具體的人物形象等,那么我們在執行目標的時候就會有較為清晰的路線,并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個目標,而且可視化的形象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個體達到預設的目標。在《當末與未相遇》的微電影中,小湘彈鋼琴缺乏耐心,有時候會摔門而出,導演為她設計了一種能夠流暢彈奏鋼琴曲的形象。在影片首映后,她主動提出來每天中午去琴房練琴。因微電影固化了這個優美的形象,她每次觀看都被影片中的形象深深觸動,她說每看一次都不想回到過去那個不好的自己。電影中的形象一直激勵著她每天呆在悶熱的琴房里苦練技能,就這樣她遇見了影片中那個更好的自己。目標可視化借助于鏡頭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全感官地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2.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

說教是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但說教最大的弊端就是要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因為有了這個預設,所以在很多情況下老師都會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力圖快速地解決問題。而現實情況遠遠要復雜得多,如果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也就不會出現問題總是不斷發生的情況。你越是要走近路而最后可能往往走得越遠。在《當末與未相遇》中,我并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去改變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沒有去證明“我是對的”、“你們是不對的”這樣的命題。我關注到,假如問題解決了會是什么樣的狀況,我借助微電影這樣的媒介手段塑造了他們改變后的新形象。太極圖里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關注白色的多了,黑色的自然就會減少了。當我更多地關注學生們的良好行為時,他們也真的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了。當然黑色的部分也會一直存在著,只是不那么顯眼了。當好的部分更多地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好的行為也會得到強化。如果我們越是要去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的命題,反而會惡化學生的不良行為。借助微電影的技術手段,我們創造了一個虛擬的角色,當我們和學生都能看到未來更美好的形象時,我們也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變成自己期待的那個樣子。

3.活用“動車組”腦洞的觀點

羅振宇在名為“時間的朋友”的跨年演講中提出了六個腦洞的觀點,其中一個觀點是“動車組”腦洞。基本的內容是,火車運行靠火車頭帶動,車廂越多,車速越慢;動車的每節車廂都提供動力,車廂越多動力越足。回到我們的班級管理,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如果單純靠老師去推動,老師會越干越累;反之,如果學生能夠都能動起來,一個影響一個,加之交叉影響,那么整個班級的行動力就會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們先貼近學生的愛好,從他們喜歡的地方入手去建立關系,當關系到位了,才有可能去影響他們。手機已經成為新生代生活的必備品,我們限制的做法并不見得有很好的成效。而且手機等工具本身就是中性的事物,關鍵在于人怎么去開發它的功能來更好地為人的現實生活服務。不可否認,手機在中小學生的社交互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周圍的同學都在玩同一款游戲就會把某一個同學裹挾進去,否則他和其他同學的互動就會出現障礙。如果我們能夠從本質上認識到人們通過技術滿足的是真實世界的社交互動需求,我們就可以嘗試去開發技術工具本身更多的功能,從設計者的角度來把人從虛擬的世界中拉回到面對面的互動之中。既然人人都有一部手機,我們為什么不能用手機做點事情呢?微電影《當末與未相遇》就是借力學生熟悉的手機,借力學生常見的短視頻的方式,撬動班級現有的人力資源,實現了班級內部人力資源的流動。因為有了這個項目的存在,班級內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領導特質的同學扮演了導演的角色,有表演天賦的同學嘗試了不同的角色,有寫作才能的同學有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有剪輯天賦的同學也在分組競賽中脫穎而出。借助虛擬的影像,我們幫助學生確定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各種未被關注到的能力。我們的微電影展播活動結束后,班級內部優化組合了一支拍攝制作團隊,并參與了學校情景劇和廣播劇的制作。我們還在劇本寫作的基礎上衍生了班級寫作小組,帶動全班同學在臨近畢業的那個學期完成了近十萬字的畢業紀念文稿。那個鋼琴練到第一名的同學還帶動八名同學和她一起考取舞蹈教師資格證,發動全班同學去參加舞蹈考級。遇到新事物,一味地限制只能說明我們的方法簡單,如果以信任的態度讓每個成員都參與起來,那么有可能激發出更大的行動力。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師要跟上。在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我們要調整和完善我們的應對模式。在原有模式撞墻碰壁的時候,要停下來想想可以做點什么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