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運用格萊斯的會話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分析了日本現代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去中國的小船》中的對話,旨在說明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和會話隱含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對喜愛村上春樹小說的讀者深入理解這篇小說有所裨益。

【關鍵詞】合作原則 村上春樹 會話隱含 語用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秦東古代詩歌在日本譯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15SKZD04);渭南師范學院2016年校級教學改革 研究項目(項目號:JG201637)。

中圖分類號:H030

格萊斯(Herbert Paul Grice,1913-1988)著名美國哲學家,著作以語言哲學為主,被認為是西方語用學的奠基人之一。村上春樹是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去中國的小船》①是村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本文通過格萊斯合作原則和會話隱含理論分析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去中國的小船》中的對話,旨在說明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和會話隱含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希望對學生深入理解這篇小說有所幫助。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和會話隱含理論

格萊斯1967年在哈佛大學發(fā)表演講《邏輯與會話》,提出了制約人類交際行為的一條總則(語言交流的參與者需根據交流的意圖和環(huán)境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和四條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統(tǒng)稱合作原則。[1]這一原則是關于人們怎樣使用語言理論,解決語義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具有極大的解釋力。更重要的是它為解釋言外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是對言語行為理論的又一重要補充和發(fā)展。

小說的會話分析

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以及戲劇的基本特點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而無論形象的塑造或者人物性格的凸顯都離不開人物對白,可以說人物對白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

村上春樹小說中的對話十分簡潔、精彩且富有內涵。村上本人也曾說:“我本來就喜歡寫對話,從未感到過辛苦。敘事部分改了又改,但對話部分一旦寫好就不太修改。”[3]對話是推動小說故事向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小說人物性格體現的一個重要窗口。《去中國的小船》是由三個在時間上有著承續(xù)關系但各自獨立成篇的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我”在小學時遇到的中國監(jiān)考老師。那次是去日本的中國小學參加模擬考試,監(jiān)考老師是中國人。因為是參加考試,監(jiān)考老師只是像對待應試者那樣提醒應該注意的事項,并未與“我”有直接的交流,老師只是說“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說起來像是一對鄰居,鄰居只有和睦相處,每個人才能活得心情舒暢,對吧?”同時對同學們提出了一些要求:不要在桌面上亂寫亂畫,不要往椅子上粘口香糖。老師的這些話對到中國小學參加考試的“我”來說只能聽,不能針對老師的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因而沒有會話交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日本小學生去日本的中國小學參加考試,老師說“中日兩國要友好相處”,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在日的中國人應該是少數,并不是很受歡迎,因而會說中日兩國應和睦相處。這段話老師與學生沒有對話交流,因而筆者認為不適合用格萊斯的會話隱含理論,在此就不再討論。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我”與一個中國女孩的交往。上大學二年級時,“我”在打工的地方認識了一個女大學生,她沉默寡言,是“我”認識的第二個中國人。我們一起工作了兩個星期,她干活非常熱心,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干得很熱心。兩個星期后我們慢慢熟悉了,“我”對她產生了好感。在打工結束的那個傍晚,“我”約這個中國女孩去舞廳跳迪斯科,我們跳完舞后走在街上,這時表針指在十點二十分時,她說差不多得回去了。“十一點前務必回去的。”她十分抱歉似的對我說。

“還真挺嚴厲的。”我說。

“嗯,哥哥很啰唆,一副監(jiān)護人的架勢,算是由他關照,牢騷又發(fā)不得。”她說。不過從語氣聽得出她滿喜歡那個哥哥。

“別忘了鞋。”我說。

“鞋?”走五六步她笑了,“啊!灰姑娘!放心,不會忘的。”

分析:“還真挺嚴厲的”一句違背了量的準則的第一條次則,即聽話者所接受的信息不足,因為“我”對女孩懷有好感,所以兩人都想多在一起呆一會,以增進了解。當女孩說她必須得回家了,“我”自然是依依不舍,所以說“這么嚴格啊”,言外之意是“不能再呆一會嗎”。

女孩說“我哥哥很啰唆的”,這一句也違背了量的準則的第一條次則,通過說哥哥很啰唆的,使我們了解到女孩晚點回家是不可以的,可能會受到哥哥的責備。而作為聽話者“我”當然不好意思讓女孩受到哥哥的責備晚回家了。

而下一句“別忘了鞋”違背了關系準則,關系準則要求在交際中,前言后語要相互關聯(lián),要切題,不能脫離語境無緣無故冒出一句話。如果違反了關系準則,表面上答非所問,王顧左右而言他,其實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有助于我們把握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和內心世界。女孩說要趕11點前回家,否則會被哥哥責備。而“我”雖有些依依不舍,但是也只能遵守。后面“我”突然提醒女孩說“不要忘了鞋子哦”。回家與鞋子風馬牛不相及,因而違背了關系準則。另外,對話中提到了“灰姑娘”的“鞋子”。而灰姑娘是誰呢?灰姑娘是一個童話故事的主人公,她的母親早逝,但她的繼母沒有善待她,總讓她干活,因而她總是灰頭土臉的,被人們稱為灰姑娘。讀過這個童話故事《灰姑娘》,我們一定知道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灰姑娘很想參加王子的舞會,但是惡毒的繼母并不讓她參加。她得到仙女的幫助得以參加王子的舞會,但是必須得趕在12點的鐘聲敲響之前回家,否則所有的魔法都會消失。灰姑娘在匆匆離開皇宮時,不小心遺失了一只水晶鞋子,王子通過這只遺落的水晶鞋費盡周折才找到了灰姑娘,有情人終成眷屬。女孩和“我”都一定知道《灰姑娘》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當“我”提醒女孩不要忘了鞋子時,女孩很快便知道指的是灰姑娘的鞋子。兩人對話得以順利進行,在于說話雙方都必須知曉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才能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在含義,否則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而這個童話內容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對于讀者來說也是容易理解的,但這卻是格萊斯會話隱含理論不足的地方:交際雙方談話時,應有共有的語境和交際背景知識,而格萊斯沒有將這些列入到產生會話隱含的必要條件中。

但故事情節(jié)并非按照男女約會的正常路子向前發(fā)展,而是發(fā)生了轉折。后來“我”將她送上了相反的列車,等她返回車站與“我”重逢時,已經過了門禁時間。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幾個小時后“我”才發(fā)現我把她的電話號碼寫在了火柴盒上,在她上車之后,“我”無意間扔掉了那個火柴盒,以致“我”以后再也找不到她。所以,最終也就沒能發(fā)生王子通過水晶鞋找到了灰姑娘的美滿結局。

女孩以為“我”之所以會將她送錯車,是因為“我”和她在一起沒意思,“我”解釋說“才不呢,我覺得很快樂,不騙你。”女孩回答“騙人,和我在一起根本沒有意思,不可能有意思,這點我自己也一清二楚。即使你真的弄錯了,那也是因為你內心是那么希望的。”

分析:“我”的這番話,違反了質的準則的第二條次則: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女孩說她覺得“我”和她在一起沒有意思,所以才將自己送錯了車。而“我”的反駁“不騙你”則違反了質的準則第二次則,明明把人家送上了反方向的車,后來還扔掉了寫有女孩聯(lián)系方式的火柴盒。女孩雖有些自卑,但她很快便憑借直覺知曉問題的根本所在,因為這樣的事情她已經經歷了幾次。所以后面她才會說道:“這種事不是第一次,一定也不是最后一次。”通過女孩內心自我剖白,深刻地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我”才慢慢體會到這次與第二個中國人的回憶暗含了對她的歉意與愧疚,這也許是這篇小說的主旨所在吧。

第三個故事講述的是“我”在咖啡店偶然遇到高中時代的同學,而他是我認識的第三個中國人。當時“我”并沒有想起他是誰,當他說起自己是中國人之后,“我”的記憶之門才慢慢打開,想起了他是“我”高中時代認識的中國人。

“做什么工作?”

“小買賣。”我回答。

“買賣?”他怔怔地張大嘴,隔一會才這樣說道。

“是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買賣。”我支吾過去。

分析:這里“我”對他的回答違反了方式準則中的第一條次則:避免說話含混不清。方式準則要求說話人使用簡潔明了的話語,不含糊其詞。而“我”對他問“我”具體的生意時,就含混不清。為什么會這樣呢?“我”不知對方是誰,而對方能叫出我的名字,這不得不使“我”提高了警惕。后來當得知他是我高中時代認識的中國人之后,莫名感覺親切。我們分別時,他將“我”寫的地址很仔細折好放進了名片夾。而“我”含糊地表示“不曉得要再過幾年,不過等我有錢的時候一定買。”最終想對他說些什么,卻沒弄清要說什么而作罷。這些含糊的話語表明“我”對這位曾經教養(yǎng)不差、成績也應在“我”之上的同學淪為向中國人兜售《百科事典》的推銷員,未來也許要從事專門勸中國人加入保險職業(yè)的事情流露出了憐憫之情。

結 語

通過運用格萊斯理論對村上春樹《去中國的小船》中對話的詳細分析,不但使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小說中人物對話中的言外之意,而且從中可以窺探出作者在小說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意義。格萊斯的會話隱含理論只是在一種理想的交談過程中,說話者故意違反會話原則產生的,而這篇小說的對話,有些遵循了格萊斯的會話合作原則,有些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小說閱讀中充分運用格萊斯的會話隱含理論進行甄別鑒賞,這樣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寫這篇小說真正的意義。

注釋:

①本次分析的村上春樹《去中國的小船》為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馬蒂尼奇著,牟博譯:《語言哲學》,商務印書館,1998。

[2]張建秀:《從會話含意理論視角看文學作品中對白的翻譯》,《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2期,第97-99頁。

[3][日]松家仁之:《村上春樹三天兩夜長訪談》,《大方》2011年第1期,第52頁。

[4]張開焱:《開放人格——巴赫金》,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5]么孝穎:《仿擬話語構建的語言整合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6]項成東:《相互理解的會話機制及其語用邏輯》,《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59-64頁。

[7]廖開洪:《會話含義學說的哲學邏輯思考》,《外語學刊》2006年第5期,第18-21頁。

[8]陳道德:《周禮全對格萊斯隱含理論的發(fā)展》,《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第1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