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研究學習型大學相比,地方本科高校以面向應用、面向職業設定人才培養目標。作為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其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如何開展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資源建設工作,是圖書館必須應對的課題。文章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資源建設現存的問題,提出了與轉型相適應的館藏資源建設原則。

【關鍵詞】地方高校 圖書館 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0

引 言

1999年大學擴招后,全國陸續新建了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各行業對人才需求出現了一些變化。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焦點逐步轉移到教育改革上來,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如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與此同時,與研究學習型大學相比,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高端研究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亟須轉型突破。截至2015年底,已經有150多所地方院校首批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

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試圖對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在學校轉型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建設現狀和建設原則作進一步的分析梳理。

地方本科高校館藏現狀之不足

1.缺少明確的館藏發展政策,資源建設存在盲目性

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在升本之前,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水平不高,因此很少有圖書館制定明確的館藏發展政策。升本之后,學校很快又面臨教育部對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學水平的合格評估,通常會突擊進行館藏資源建設以盡快達到合格評估的數量標準。因此,圖書館在館藏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資源建設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圖書館資源采訪和購買常常取決于資源采訪人員的個人主觀認識和判斷,也容易受圖書供應商的營銷引導。二是資源建設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例如圖書館關于各個學科資源的建設,若有館藏政策的指導就不會因為資源采訪崗位變動和人員調整而發生改變。三是資源管理不夠規范和科學,館際合作工作開展很少或者成效很低。

在筆者訪問的10個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網站中,有9所高校的圖書館在“本館概況”欄目下有介紹他們的建館理念。每所高校都強調他們的館藏資源數量大,基本滿足全校師生教與學的要求,卻沒有在高校自身重點學科的館藏建設上有所側重。

2.文獻資源數量不足,館藏質量不高

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藏量1100萬冊。與之相比,我國一些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也擁有相對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主要因為這些研究型大學建校時間悠久,圖書館藏建設也具有較長的歷史。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建校時間不長,圖書館藏建設時間短、文獻資源保有量少,加上擴招等因素,都造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文獻數量只能勉強達到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要求。如,金陵科技學院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圖書122萬冊,黃淮學院館藏總量達131.61萬冊,臺州學院圖書館擁有館藏紙質文獻145.5萬冊,麗水學院圖書館有紙質藏書143萬冊等,都處在一個薄弱水平。

第一,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的館藏體系建設一般落后于學校學科體系的建設,這對文獻信息館藏資源建設的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信息需求的保障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如西安文理學院,由于歷史的原因,是由5所高等??茖W校合并而成,造成了幾個學校圖書館之間的館藏資源無法整合、共享與相互利用,有些資源重復建設,有些又出現空白,不同文獻資源的使用效率區別較大。第二,我國教育部門對圖書館評估的標準仍是根據館藏紙質圖書的數量,各個高校為了達到這一標準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收藏大量的紙質文獻,也降低了對文獻質量的要求。第三,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學研究水平不高,來自于用戶對資源需求的倒逼作用不夠明顯,也起不到監督文獻資源建設質量的作用。

3.應用性不強、地域性不突出、特色不鮮明

館藏資源的地域性,一是指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形成與其服務對象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二是指館藏資源在既定的時點上,總有一定的地域范圍。筆者調查訪問了10所地方本科高校特色數據庫建設情況,詳見下表。

表1 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地方特藏文獻與自建特色數據庫情況表

在被調查的10所地方本科高校中:黃淮學院圖書館有黃淮文庫數據、天中文化數據庫、黃淮特色動漫庫;北京聯合大學圖書館有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內刊全文庫、北京聯合大學學生設計作品庫、北京聯合大學期刊論文庫、北京聯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庫;臺州學院圖書館有天臺宗教數據庫;嘉興學院圖書館有嘉興名人研究全文數據庫;麗水學院有陶行知研究資料索引、劉基研究資料索引、麗水學院教職工及校友主要編著書目、畬族研究資料索引。而其余5所學校的圖書館均沒有自建機構庫和特色數據庫。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屬于以本科層次教育為主的地方院校,應該突出地方性、職業性、服務性等諸多應用特征,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也應突出職業性、地域性等特征。而許多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大多是幾個館合并而成,館藏資源大多存在重復建設或者大而全的傾向,缺少圍繞本校重點專業和學科的學位論文庫等自建專題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在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和應用性等方面特色不夠鮮明。例如在“地方企業發展信息”“為地方企業提供競爭情報”“與企業建立情報信息服務平臺”等方面都做得很不夠。

另外,比如北京聯合大學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團隊,以及特殊教育教學團隊、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團隊、通信工程專業通信與網絡課程群教學團隊、旅游管理專業課程PBL教學團隊、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高職電子商務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等8個北京市級教學團隊。它還擁有通信工程、金融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旅游管理這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但是在學校的圖書館館藏中并沒有為這些教學團隊相關的專業和學科建立相關的數據庫或者專門的館藏建設。再比如:西安文理學院有一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西安軟件服務外包學院工程實踐教育基地),隨著西部最大的外資項目“三星”落地西安,而作為西安市屬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卻沒有為學生提供地方企業發展信息等方面的數據庫。

4.主動性不夠,與讀者交互性不好

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建設還是以圖書館文獻采訪人員為主,是圖書館內部的一項工作,讀者、用戶的參與度很低,交互性不好,甚至有以藏書為本代替以讀者為本,將圖書館退化為藏書樓的傾向。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的讀者表現出與其他類型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學型、高職教育型等)讀者不同的特點:應用型大學的學生一般興趣都比較廣泛、書本知識比較薄弱、實踐性較強。應用型大學的教師具有多樣化的特色:多樣化的教師指的是學校不僅有專職教師,而且還有兼職教師;在授課形式上不僅有傳統的面授教師,而且還有一些遠程授課教師;從理論知識上來說,不僅有理論課教師,而且還有一些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師。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應根據師生的這種特點來制定館藏方針、方案。例如,針對學生畢業面臨就業的特點,重點發展實用性、實踐性強的館藏;針對教師隊伍中既有面授教師又有遠程授課教師的特點,在館藏中應將傳統文獻與現代電子、網絡資源很好地結合,以滿足遠程師生館外查詢的需求。在以讀者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地方本科高校的館藏建設應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分析網絡時代不同讀者的心理需求。不同讀者所關注的內容、熱點問題也不同,在充分考慮到學生需求不同的基礎下,圖書館選擇、確定合理的館藏資源建設時,有利于較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對文獻信息資源的要求,提升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質量,使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增值。

5.數字資源建設薄弱

在教育部合格本科評估工作促進下,新建本科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圖書館引進了多種類型的數字資源,如CNKI、維普、超星和其他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但從總體來看,數字資源保有量仍然有限,品種單一,各館數據庫同質化情況嚴重,外文資源尤其缺乏。筆者的調查顯示:金陵科技學院有31個中外文電子資源;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圖書館有25個中文數據庫,9個外文數據庫;麗水學院有中文數據庫10個,外文數據庫3個;嘉興學院圖書館有中外文數據庫45個;臺州學院圖書館有中外文數據庫52個等??梢钥闯龀闻d學院和臺州學院外,其他幾個地方本科高校數據庫數量非常少,除了要顧及中國知網、重慶維普、Springer等一些必備的數據庫,特色以及與學校重點學科相關的數據庫幾乎沒有。

地方本科高校館藏資源建設原則

館藏信息資源的等級結構通常分為:學科結構、等級結構、時間結構、文獻類型結構和文種結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經濟建設,以技術應用性學科和技術應用性科研為主,又具有建校時間短、資源數量薄弱、系統性不夠的問題。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建設應在學科結構、等級結構上,根據實際需要突出專業和學科設置的應用性,合理地劃分標準、確定收藏策略;在時間結構、文獻類型結構上要注重查漏補缺,保證學科資源的系統性,防止斷裂;在文種結構上可適當關注,不進行過多投入。通過科學的決策,建設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有彈性空間的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以學科特色為導向,以行業、地方和區域經濟為依托的館藏文獻資源結構。

館藏信息資源的保存級別是館藏建設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建設者對館藏文獻重要性的不同認識,也體現了文獻內容的深淺度。通常分為完整級、學習級、研究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大多屬于教學型大學。因此,館藏資源級別應該以學習級為主,收集各類參考書、教科書、習題集、工具書、等級考試用書等。而研究級藏書的特點是品種多、復本少,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不應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收藏重點[1]。

1.以教學實用為主,以科學研究為輔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成教學型大學,所以教學工作是學校的核心工作?;诖耍瑘D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就要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主要收集和教學工作相關的文獻信息資源,為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有效滿足教學需求。同時,也要認識到科研工作對教學工作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積極開展服務于科研的文獻資源建設工作,構建起與教學、科研需求相匹配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2]。

地方本科高校館藏資源建設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其使用價值上,而不是體現在收藏價值上。在采訪工作實踐中,要注意理論與應用的區分,要兼顧文獻的學術性和技能性,重視館藏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從而保證教學實用與科學研究的統一。要綜合考慮文獻的目標用戶、使用頻率、內容時效、讀者契合度、館藏文獻數字化能力,以及經費狀況、開放模式和館內布局等因素,對不同類型的文獻作出具體分析,分別制定出具體的采購原則。

2.以用戶需求為重點,以服務地方為突破

與紙介質資源一統天下的時代相比,網絡時代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圖書館的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以用戶需求為重點的用戶服務在諸多方面都有了質的突破。例如,免費服務、信息共享空間建設、下一代OPAC、創新的學科服務、不斷深入的信息素養教育、風生水起的開放存取運動、蔚然成風的個性化服務等[3],都體現了“用戶的滿意是服務的動力,用戶的需求是服務的目標,服務的不足是服務改進的方向”這一宗旨。

國外同行也把用戶的需求放到很重要的地位。美國國會圖書館(2008-2013)財政年度戰略規劃在服務于用戶方面確定的總體思路是:“改進館內和館外用戶無縫發現和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經歷。”為此,提出了三大目標:(1)以最小的努力,改進用戶在需要時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2)提高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保證學術、教育和公共政策過程中的信息暢通。(3)加強對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促進知識的傳播[4]。

對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促進文化建設是學校的重要功能之一。為適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在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充分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等核心工作需要的同時,圖書館也要根據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收藏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密切相關的文獻,構建起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需求相一致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要實現文獻資源價值發現的突破,實現圖書館服務學校教學、科研和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這對于新建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意義。

3.以完善自身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為基礎,以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為目標

與傳統的研究型或研究教學型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地域性。要建設完備的、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特點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就必須緊密圍繞學校的教學體系來設計實施,把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都納入其中,依據應用性、實踐性、技術性等要求,建設各類教學資源、科學資源、技術資源、素質教育資源等,構建本館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由于讀者需求泛化和文獻資源總量的爆炸式增長,每一個獨立圖書館都無法滿足本館用戶群的資源需求,新建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時間短、底子薄,在資源總量上尤顯薄弱。加之文獻購置經費有限,導致文獻資源增量受限,基于??平虒W的館藏文獻資源無法滿足升本后的教學需要,短時間內很難解決文獻資源總量不足這個問題。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圖書館應在加強自身文獻資源建設工作、提升自身的文獻資源保障水平的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參加多種形式的圖書館聯盟以豐富本館館藏,提升服務水平。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對于擴大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來源,提高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能力,滿足讀者文獻資源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5]。

如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10所大學組成的廣州大學城圖書館聯盟,在數字資源的建設包括商業數據庫的引進、特色數字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導航與利用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緊密合作。聯盟已建成了擁有2千萬篇電子期刊、18萬篇博碩士論文、16萬篇學術會議論文、10萬種電子圖書以及各種經濟、標準、科技成果等近100種題錄庫的數字資源庫,建立了文理中心、工程中心、醫學中心、外語中心、藝術中心五大文獻信息中心[6],為文獻資源的共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利蕊、趙小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初探》,《江西圖書館學刊》2007年第3期,第35頁。

[2]儲濟明:《新建本科院校文獻資源建設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13年第34期,第217頁。

[3]潘衛、蘭小媛:《近年來圖書館用戶服務發展的十大層面》,《圖書館建設》2008年第10期,第16-21頁。

[4]初景利、吳冬曼:《圖書館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三):資源建設和用戶服務》,《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年第3期,第3-8頁。

[5]儲濟明:《新建本科院校文獻資源建設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13年第34期,第217頁。

[6]石繼平:《廣州大學城圖書館資源共享的設想》,《現代情報》2006年第7期,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