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是提高國民審美素質不可或缺的教育之一,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引領著國家的文化和人文追求不斷進步,從遠古時代的刻畫技術到如今的3D打印,都是美術與科技之間的結合。美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一直是美術教育領域的關注重點,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在美術教育取得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的同時,高等誒書教育的教學模式也在跟隨社會的進步而創新,本文試從“引導性”教學模式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引導性” 高校美術 教學模式

文化經濟領域是繼“互聯網經濟”和“共享經濟”之后又一備受關注的經濟發展領域。 “引導式”教學的定義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當前高等美術教育現狀

1.傳統美術教育背景的遺留影響

我國的美術教育自西周和春秋時期開始就已具備了周備的教育制度,從“宏都門學”開始就積極推動藝術的發展。發展至宋代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清末明初到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到如今的21世紀,高校美術教育從功利主義到為政治服務再回到美學教育的本身,每個時期都兼具當時的時代特征。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在對美術教育現狀的改革和新模式探索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和參考歷史模式。傳統美術教育的制度和方式對于現代美術教育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弱化美術技法的課程比重,加強對于藝術觀念的培養是基于現代美學教育情境上的時代變化。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的高等美術教育在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但是在與國際美術和西方藝術的不斷交流中,我國的高等美術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接受新的考驗,在美術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中引發新的思考。在擴大招生和美術就讀的門檻放低后,由生源比重提升而引發的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日益嚴重。在傳統的美學教育是純粹的提升審美素養的影響下,當下的美學教育在面對美術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如何應對?這是傳統美術教育背景對當代美學教育發展所造成的遺留問題。

2.當前高等美術教育的體系還處于完善階段

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是高等教育系統中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學設定中要抱著嚴肅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在當前的高等美術教育系統中藝術專業類院校達到百余所,開設藝術類招生的占到四成。在被稱之為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高考中,藝術類正在成為一條擠過高考獨木橋的捷徑,被眾多高考生追捧,在每年的高考生中藝考生占到六成。在這種各懷目的的藝術考試洪流背景下,我國的高校美術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高等美術教育的體系中,美術學的一級學科單位有美術系、藝術設計系和美術理論研究所、造型藝術系等,主要的美術專業有美術學、動畫、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環境設計、繪畫專業等。在課程設置方面,以學分制為考核標準將課程分為基礎課、理論課、創作課,課程性質有公共必修和公共選修,而實踐類的課程主要是以外出寫生、采風為主。課程設置是基于培養學生的觀察造型能力,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高等美術教育的學習相對被動。在各學院的學年教育安排中設定為:一年級注重藝術基礎;二年級注重藝術理論或教育理論;三年級注重實踐教學;四年級注重畢業設計。從課程設置來看遵循了教育的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安排,但是在各基層課堂上的教育實質和效果卻與原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引導性”教學模式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必要性

1.社會審美素養不斷提升的必然要求

美術教育顧名思義是提升社會審美素養的最佳途徑,美學素養是體現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而對于美術的定義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可以是一幅畫作、一個雕塑或者一切引起愉悅和共鳴感的事物,美術是經過個體創造,去與他人分享時還能夠產生愉悅影響的事物,具體說是繪畫書法、雕塑建筑、音樂舞蹈等形式,新媒體的出現也被涵蓋在了美術的范圍之內。當代美術教育就是提升塑造美和創造美的技能、理解分享美的認識,兼具在經濟條件下的物質美和精神美的雙層追求,快節奏的工作和輕松的生活娛樂能夠在日常中得到平衡。這是社會審美素養的整體提升對于每個社會大眾所提出的時代要求,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審美能力,這是美術教育與社會審美需求產生供需關系的契合點。

2.知識經濟時代美術理念的創新要求

美術教育的理念不僅離不開教育理念的影響,更離不開社會文化的時代背景影響,互聯網被稱為第三次社會革命。知識經濟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將指向創意型的經濟發展。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在美術領域將會有更多的新理念和新的審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更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新興事物和現象出現時,能夠在社會大眾中流傳并被接受的就是符合大眾審美的,而這種大眾審美與相對流行的私人訂制又有區別,在大眾審美領域,個性是現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追求,不管是實體經濟還是信息科技的發展,都越發注重審美情趣的提升。

3.高等美術教育的時代要求

高等教育的學習是自主性學習,在基礎性和規范性的知識理論體系指導下,教師扮演的是指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是學生,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互助關系。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的形成期,決定了教師的角色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不是技能的傳道者,而是行為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者和美術教育理念和審美的影響者。高等美術教育的教學不僅僅是美術知識體系的傳承,素養型的美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教師自身的學術思想和理論觀點。

“引導性”教學模式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實踐分析

現代美學教育的范疇不斷得到擴充,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美學是自由的,但是美學教育又是嚴謹的。因此,靈活而嚴謹的美學教育模式是對學生改善自身學習的教育關鍵之一,“引導式”教學模式在展現美術技能的同時能夠平衡好美術理論與技能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高等美術教育的工作者,在美術教育工作中要不斷發現美、感受美,將美學在工作中更好地推進。

1.有利于藝術氛圍的構建

在現存的高等美術教育狀況下,高校的美術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創作技術,而“引導式”教學模式則在分析美、感受美的過程中達到讓學生真正理解美的目的,學生在被“引導”的過程中挖掘當時的時代背景,并進行技能的拓展學習,在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欣賞者,教師對美術內涵的認識是個人觀點,在一定的引導下,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發揮。通過這種引導性的教學模式在課程中展現美術學習的互動性和靈活性,有利于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氛圍的構建。

2.有利于學生的潛能發揮

“引導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展現自我的想法,以自身的獨特角度去發現美學知識,樹立自己的美學理念,形成更好的美學技能,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引導式”教學模式創造的學習氛圍更為輕松、自由。作為高等美術教學工作者,積極地將學生引導到實踐過程中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激發潛能。自由的溝通環境和引導式的教學將真正的大學精神帶進課堂,讓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參與者都在開放式的空間里自由發揮,提升高等美術教育的學習氛圍。

3.模式的實踐需要多方聯動

高等美術教學采用“引導式”教學模式需要教學活動的所有參與者的支持,也需要教育部門的積極推廣,只有師生之間配合好了,教育部門和執行部門配合好了,“引導式”教學模式才能在高等美術教育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教師身份的轉換、師生關系的變化、課堂氛圍的改變,都是對“引導式”教學模式推廣的考驗。引導性的教學理念平衡了教與學的關系,和諧了師與生之間的平等位置,站在當前高等美術教育體制下,一線美術教育教師應考慮到將美術教育資源和實際社會狀況關聯起來,達到美術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郝非非:《高等美術教育中引導性教學模式研究》,《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16期,第65-67頁。

[2]李海雍:《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引導性”教學模式研究》,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5月。

[3]姚玳玫:《中、美高等美術教育的比較與思考——“對話:中美視覺藝術高等教育比”研討會紀要》 ,《美術觀察》2014年第1期,第147-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