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途徑探索
作者:鄒學娥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04-28 14:56: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對外語言的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語言層面,更多時候是在向外傳遞本國的文化價值。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理解和熟練地運用語言,然后將優秀的中國文化整合起來向世界輸出,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習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國語言文化,從而加深彼此之間的認識和理解,實現多元化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途徑
高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意義
1.滿足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
當今漢語推廣應該將中國優秀而深厚的文化推廣出去,使其他民族汲取文化中的精華,吸收優秀的文化傳統,將漢語中有價值的東西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規避當今社會中的負面價值觀,用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接收來自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從而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還可以不斷樹立中國文化的自信力。
2.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是文化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文化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越強,越能體現出綜合國力的強大。在國際交往中,國家利益的獲得可以通過文化軟實力來實現,文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志,文化實力的高低同樣能體現出該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所以當今世界中的每個國家都在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在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學習文化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漢語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它影響著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積極性。新語言的學習勢必是一個比較乏味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因為想要學好一門語言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練習,一旦學習內容一成不變就會使學習者產生倦怠情緒,學習的熱情也會隨之下降。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由于陌生的文化環境和復雜的語言環境都會給學習者心理帶來困擾,因此,通過文化的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語言的出發點。學生有了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學習動力,才會迫切地想要通過學習漢語來深入了解,比如老師可以通過講解漢字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神奇的中國文化,不斷擴充他們的知識面,因此,打破傳統的純工具式的語言學習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好語言,更有利于他們吸收優秀的中國文化。
高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文化教學內容局限性大
當前,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仍舊是以語言教學為主,跨文化交際是教學的目標所在,中國文化只是被當作一種附屬品而存在,對外漢語被簡單地理解為外國人學習漢語,用漢語交流,交流中的文化也僅僅是普通的日常生活文化,而對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民族文化信仰、邏輯思維方式、心理素質、民俗風情等都沒有進行深入了解。
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文化教學始終是教學的薄弱環節,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跳出語言學習的圈子,而且教學內容的不統一、教學大綱的不一致很難讓教師進行實質性、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主觀隨意性的課程設置和組合直接忽視了語言學習的系統性和學習者的認知規律,而且,不合規律的安排不具有穩定性,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會影響到教師未來的教學發展。
2.文化教學方式呆板
講授法是最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古今中外已經積攢下豐富的經驗。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始終不變。在教學中,教師掌控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他往往采取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手段,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隨著實踐的證明,這種教學方式的主導方在教師,學生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在課堂中,首先不能保證學生能夠自覺地將老師所講內容完全吸收;另一方面,課堂中的互動更是少之又少,學生甚至都沒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主動性和創造性了。尤其是對外漢語的學習,學習的對象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心中有根深蒂固的本國文化觀念。
3.文化教學能力不足
高校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一是可以設定教學目標,構建一定的教學體系,設定教學方法,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二是除了要進行語言的教學外,更主要的是作為異文化的傳遞媒介更主要的任務是將課堂設定成為多元文化的交流場景,讓學生對學習環境感興趣。然而在現實的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素質往往達不到需求,有很多教師不僅沒有過硬的專業素養,也沒有深厚的文化修養,這直接導致他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不能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更不能了解外來學生的文化差異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被刻意回避,這自然會給學生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
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途徑
1.端正文化教學的目標
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語言上的教學,而語言又是一種交際工具,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外漢語教學要有一個完整的教學規劃,這可以通過課程的具體設置來實現;另一方面是指與之相配合的其他目標,比如通過語言的學習了解文化的目標??傊?,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優化教學方法。
在當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在乎文化意識的碰撞和共鳴,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受到高度的重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想要通過教授漢語來向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責任越來越大,世界各國的學習者不再簡單地關注運用于溝通中的語言,更重要的是根植于語言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因此,我們要意識到對外漢語的教授既要傳播語言也要傳播文化,只有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才能進行自覺的實踐。
2.合理組織文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所在。在傳統的認知中,知識是客觀存在且一成不變的,但隨著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知識的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應該是多元的、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認知體系的構建,因為文化中有著深深的社會烙印,它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整體面貌以及這個國家中大眾的心理構架和文化認同。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內容往往是以點綴的方式出現的,教學中中國文化顯得單一而獨立,因此,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該先找到教學內容的主題,圍繞主題配置內容,在配置過程中要注重內容之間的連貫性、銜接性、系統性,同時要將設定好的教學內容置于特定的情境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國文化;其次,現實生活作為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需要學生去感受和了解,因此,在教學內容中要有意地將生活情景組織進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魅力,在寓教于樂中讓他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明白生活中的經驗;再次,互動的學習方式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現實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文化。
3.多元配置文化教學方式
高校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方式是一種新的教學實踐,它將文化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習者掌握了漢語和中國文化,更將中國文化很好地傳播出去。文化教學更加注重的是“內化”的過程,學生學習既要擺脫原有文化觀念的束縛,還要接受新的文化,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體驗空間,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擺脫傳統教學中教材、教師、課堂三點一線式的模式,將文化和生活、學生和文化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廣泛的認知,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領悟。
異文化之間的交流難免會有些沖突,所以,在教學中,還要采用對話教學的方式,教師不能像傳統教學中的灌輸者一味占據著主導地位,不顧及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教學環境,不理解學生的文化差異,而應該將話語權更多地留給學生,積極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不同學生對學習漢語的看法和疑惑,及時為他們解決問題,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真正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結 語
在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習者掌握跨文化語言的交流能力,更應該讓他們從中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傳播中國的文化,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雖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明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文化教學就一定會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冬虹:《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2]李鴻亮、張曉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選取與教學建議》,《黑龍江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
[3]程書秋、鄭洪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評述》,《繼續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