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農村學校老師們的研修之旅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18-04-28 15:34:4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以前的遠程培訓很多老師在那掛課,應付差事。那時,遠程培訓和校本研修就是兩張‘皮’,互不聯系。國培計劃來了后,我們從老師需要出發,讓網絡研修跟學校校本研修相結合,做混合研修。就我們學校來看,還是很成功的。”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河東九年制學校副校長張立告訴記者。
該校位于陜南重鎮恒口鎮東大門,教職工91人,是個老中青結合的教師隊伍。自2017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培計劃網絡研修示范校之后,學校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仔細研究網絡研修目的,推行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取得了滿意的研修效果。
線上、線下相整合
在張立印象中,長期以來,研訓阻隔,學用分離,尤其是教師發展和學習的多頭管理機制,使得師訓、教研、電教等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這樣勢必壓制著中小學教師的動力和熱情,令不少教師叫苦叫累,疲于應付,甚至催生出教師對學習和培訓的抵觸情緒。導致不少教師認為,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的研訓主題不符合當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現實需求,研訓的內容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對于他們的教學水平的提升意義不大,對于他們的專業成長助力不大。
為此,學校管理層認識到,要做好網絡研修,必須與校本研修整合。
“我們先搞清楚研修的目的是啥,就是搞整合,把兩者結合一起,靠近點就是基于一堂課的設計,那這個就很接地氣了。”張立說,教師的主業是教書育人,陣地在課堂上,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實際上就提高了課堂效果。
立足校情作設計
河東學校教師隊伍老中青結合,教情比較復雜。老年教師認為“以前遠程培訓掛著課看就行了”,還停留在以前那種思維模式,而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學校就采取兩頭隊伍帶中間隊伍,中間的管理層基本上都是四十歲左右,得讓這波人先動起來。
“我是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又是支部的書記,管思想這塊,領導層先要溝通一致。我們利用中國教師研修網這個資源平臺,立足于解決校本的問題,來提高課堂的效率。功利一點來講,五年要完成360學時,就線上這一塊就占120學時,相當三分之一就完成,這對老師來說有非常大的影響。往長遠看,老師通過跟專家學習,然后再參加線下活動,在學中問、在學中做、在做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這就是我們設計的初衷。”張立說。
學校在推行整合時,立足解決校本問題,提高師能,做好方案和制度的設計。做到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引領性研修與自主性研修相結合,任務學習與拓展學習相結合。實行一個中心,兩線并舉,三級聯動的管理機制。即成立一個管理中心,以校長為組長的“國培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分管教學副校長擔任項目執行負責人和學校管理員,組建學科工作坊,由學科教研組長任坊主。行政管理與業務管理兩線并舉,行政管理負責宏觀調控、頂層設計、計劃制定落實、經費保障,業務管理具體負責研修方案的制定、研修方法的指導、研修過程的監控等。形成教導處、學科工作坊、教師三個主體,形成“設計方案——集中研修——自主研修——指導研修”三級聯動的循環態勢。同時通過賽事活動展評研修成效。成立了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學科組成了9個學科工作坊。
“不是所有人都按學校要求做,我們就要求,如果不參加學校的網絡研修,那你今年的校本研修學時我們不予認定。這個產生的連鎖效應是,學校一旦不認定,你繼續教育上就不能蓋章,你年終的考核就不能過關,當年不得評優評先,連續三年繼續教育產生的費用,學校不予報銷,這就直接觸動了不愿參訓人的利益。”張立說。
學校創新管理模式,把黨建和研修緊密結合在一起。學校把黨支部工作跟教學聯系起來,教師的主陣地是教室,既是黨員又是教師,就要起先鋒帶頭作用。張立說:“教師課上得好,那就選到黨員中來,我們雙培養——把黨員培養成優秀教師,把優秀教師培養成黨員。誰先上?我這個支部書記先上,大家來看我的課,都來評。領導先行,先做樣子,大家看著都往前上,這是榜樣的力量。
研修四段研磨課
近三年,安康市漢濱區研修的主題是教學目標的研究、設計與實施,學校就把研修主題定在“聚焦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培訓采取混合式研修形式,將網絡研修、校本研修、現場實踐相結合,研修網組織專家團隊進行線上研修指導。
通過多年的教學管理經驗,學校確定了四個研修階段——反思經驗問中學、借鑒經驗學中做、改組經驗做中改、分享經驗綻精彩。每一階段,學員、學科坊主、責任組長、校級管理者都有詳盡的任務。突出每個階段與校本教研活動的結合,突出研磨單在研課、磨課中的應用。學校制訂了《學校教師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任務清單》,按時間節點推進工作,檢查落實,督導到位,確保實效。
張立說:“我們更關注細節,很多老師上課問問題,我總結了一下一共問了多少個問題,哪些問題是無效問題、低效問題,哪些問題是陡然拔高、沒有臺階,讓學生無所適從的問題,哪些問題才是有效、高效的問題。你問的問題一定是基于學情的,一定是符合規律的,不要故意拔高。慢慢的,老師的提問就越來越精確了。”不僅如此,學校還要求老師關注學生的評價,不再停留在過去“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樣一些沒有實質性意義的,學生回答得好,老師要提出實質性表揚。
自2017年10月至今,河東學校全員參訓后,教師觀念得以轉變,課堂效果得以提升,個人素養得以提高,學科工作坊活動的功能與效率得到了放大與提升,破解了校本研修的難題,提升了學校教學研究的水平。張立欣慰地說:“參與研修后產生的效應很不錯,大家都說,我們這次忙點、累點,但是很有收獲、有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