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花開別樣紅——國培網絡研修助力教師專業成長記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18-04-18 11:18:3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我們工作坊里有幾個鄉村老師,他們所在的學校只有三十個學生,是非常小的村小、教學點,都是陜南大山里的學校。雖說網絡是虛擬的,但是網絡研修中教學理念先進、研修方式多樣,如果沒有這種方式,那幾位鄉村老師在大山里都不知道校本研修是做什么的。”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鄉村教師工作坊高級研修項目小語工作一坊主持人鄧愛華感慨地說。
工作坊里的老師們
三月的“塞上江南”銀川,花紅柳綠,春意盎然。3月29日至30日,記者參加了在銀川舉行的陜西、寧夏國培計劃(2017年)跨省交流活動。一天半的時間里,參與國培計劃網絡研修的老師們談得最多的就是專業成長,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網絡研修正在成為教師們終身學習、隨時隨地學習的一種好渠道。
沒有距離的研修互動
“網絡研修增加了我們學習的途徑,它可以讓你持續地、不間斷地去學習,不受地點限制,想學就能學,一個手機就能解決。我坐在機場等飛機,打開手機就能看一個短短的微課,就是這么便捷。” 陜西省鄉村教師工作坊主持人、西安市鐵一中數學教師梅娟說。
梅娟告訴記者,他們工作坊有四個主持人,69個坊員,都是來自鄉村學校的教學骨干。他們天天都通過QQ群、微信群聯系,上傳成果、推薦書籍、共享課件。她認為,網絡研修項目是為了優化教育資源的平衡,讓每個人不出家門就能得到培訓。
她說:“70%以上的坊員是積極主動向你靠攏的。各個團隊都會有不積極的,為了激勵大家完成作業,我會電話溝通、線上評分,線下靠情感聯系。既然選擇了學習,就得堅持下去。我們這個工作坊也是個班級,也有班長、組長,有跑得快的,也有跑得慢的,至少老師們都在動。”
梅娟以前覺得自己還不錯,來到研修網后見到許多全國的名師,發現高手太多了。“如果不走出去就有坐井觀天的感覺。”她說,當你又上一個臺階之后,你就發現你的視野、境界又往長延伸了一段。
同樣的成長、收獲,也在另外兩個工作坊主持人身上發生。
鄧愛華在交流會上作報告
“我以前是做學科帶頭人工作坊的,那個是面對面的,而這個是虛擬的,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見一次面后大家就回到陜西33個點,從陜南到陜北,就靠互聯網把這些人聯系起來。”鄧愛華說,研修網組織到西安開會,他們最初只認為去開個會而已,是個福利,后來才知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開會、簡單的教學研討。
明確研修任務后,鄧愛華確定了研修主題為“基于小學語文教學重難點的案例研究”,她先用PPT作了網絡示范課,學員在線收看。她在自己學校聽到其他老師的課,自然就聯想到自己在執教本節課時是否突破了重難點,不由自主去向這個方面去思考,以前有自己的上課的喜好,而現在有了側重點。經過總結,他們提出了“做樣子、洗腦子、指路子、教法子、給尺子、壓擔子”的工作模式。
“我們這個坊狀態都很好。從去年接到任務到現在才100天時間,每人交來磨好的一節課,和我們當初見面相比是有很大進步的,特別是幾個鄉村老師進步很大,我看了之后都覺得感動。那幾個入職才一兩年的女孩,寫的東西里能看到她們都得到了成長。坊里好多老師都加了我的私信,讓我給他們指導,我這人也好為人師。” 鄧愛華笑著說。
“不管主持人也好,坊主、成員也好,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過程。對坊主來說,更重要的是輸出,但是在不同過程,你要閱卷、要問答等,你也是一個在學習的過程。”學前工作坊二坊主持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師郭茜說,“通過網絡研修,拉近了距離,集中一次成本是很重要的方面。幼兒園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你出來必須要有個人來頂你的崗位,所以對一線教師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通過網絡研修能拉近園所、教工之間的距離。”
為更多的教師打開成長之門
網絡研修讓銀川市興慶區的老師們實現了教學方式的巨大變化,以前一支粉筆打天下,如今通過網絡培訓,人人都會用電子白板上課。
興慶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敏2009年就接觸了國培,那個時候她是省級骨干教師,而今她是寧夏國培計劃專家庫的專家。她說,參與國培后,全區教師專業成長非常快,老師們形成了終身學習的觀念。
王敏認為,線下的培訓只能兼顧到少數人,網絡培訓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如果僅僅是從走出去、請進來去學習,從經費上也達不到,興慶區有三千六百多個老師,都要出去學習實現不了。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是興慶區和中國教師研修網做的一個項目,王敏覺得網上學習特別有成效,線下就把網上學習的重點讓教研員編輯了30多套試題,要求所有老師都要會操作,要和課堂教學有效結合。
“信息技術能力提升上網絡培訓很有效果,老師們看完以后覺得很有用,比如美篇、道云筆記等一些小技巧,大的操作比如白板應用、智慧課堂的應用,學完以后老師就在網上下載這些去應用。”王敏說,“我們每年都有一個達標測試,組織全區的教研員隊伍、名師隊伍挨著學校去測評,看信息技術能不能跟課堂很好地結合。說課環節,能不能用電子白板來說課,不是PPT的說課。我們計劃三年時間實現人人過關,人人都要實現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通過網絡研修和線下研修,各個學校除過在網上學習外,線下學校經常有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
王敏深有感觸地說:“很多老師前兩年還在談電子白板、信息技術有什么用,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也能講。我告訴對方,你要有大眼界,要有信息素養,到現在你還在用老人手機,沒有微信、沒有辦公軟件,你覺得還行嗎?教學也是這樣,要與時俱進,在教學上有效運用。”目前,興慶區50歲以下的老師人人會電子白板操作,很多人操作熟練。去年“一師一優課”,興慶區老師得了114個優課,占到了全區的26%,全市的50%以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教師感到職業的幸福,就要把教師引導到教學研究上來。”如今的網絡研修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進來,他們走上了一條專業成長的幸福之路,正如參與網絡研修的老師們所言,“種下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這些大樹必將蔚然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