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場域實現路徑研究
發布時間:2018-04-12 09:12:32
【摘 要】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中涵蓋了現代和諧社會中倡導的各種思想,為現代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道路上仍存在許多問題,受到傳統思想、制度等方面的限制,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在現代高校應用過程中受到了影響,存在教育觀念不一致、法制教育缺失、政策執行力度不高、資源利用以及經驗借鑒流于形式、教育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了讓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深入現代大學生心中,應當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保護和諧社會的理念,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加入其他文化資源,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建立完善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從而實現現代高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育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 實現路徑
高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是一種科學的辯證觀念,強調了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聯,既反對以人為中心的獨尊主義,也反對以自然為中心的生態主義,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聯系實際進行創新,從而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生態文明教育是將其中的內涵、特征、目標以及實現方法等轉變為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是將和諧理念作為主旨,將生態學知識、生態文明理念、傳統學科學習等方面的內容融為一體,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開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從而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從而加速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
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中的相關內容分析,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涵蓋了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的自然觀、社會觀以及實踐觀和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過程中新形成的思想。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的具體內容為:生態文明知識,也就是生態環境現狀、自然環境規律、生態保護知識等,也是培養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作用的基礎。生態文明意識,這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環節。生態道德與法制建設,這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生態文化知識,這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要素。
高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場域
1.理念場域
馬克思主義對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看待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屬于環境且與環境一同發展的。但是,人作為一種自然、感性的存在,與動植物一樣,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說他的欲望是存在于他以外的。這種辯證關系凸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但是在實際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過多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過于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了自然環境的保護,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為了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平衡破壞問題,國家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促使社會共同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受到發展至上思想的影響,傳統的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觀依然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因此要大力推廣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需要在高校中推廣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國在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忽略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成為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共產黨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之后,科學發展觀成為現代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
2.制度場域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是自然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要想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同時對社會制度進行調整,并最終形成一種能夠有計劃生產和分配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它能夠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這是階級制度所帶來的優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這一階段中,因此有效發揮社會主義社會的優勢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受到傳統發展觀、自然觀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出現了與西方發達國家曾經出現過的環境危機,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應保護制度的原因。雖然我國日前出臺了許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性環境保護政策,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需要根據新的問題進行修正,并且法律制度的實施、監管以及宣傳仍存在許多問題。
3.政策場域
馬克思主義深刻分析了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并且將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并向其他國家輸出發展至上的理念,并最終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進一步加劇。由此可見,政策的引導具有重要作用。共產黨結合我國新社會建設的需求,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在實踐活動中提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政策。黨提出的政策都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所制定的,并且貫徹落實了與時俱進的原則,具備較高的戰略意義,對于在教育界的推廣具有深刻意義。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官員的政績意識、利益集團的參與、執法人員的生態文明素質等方面都會對這些政策的執行效果造成影響。教育政策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教育內容比較理論化,教育形式過于表面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
高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實現路徑
1.樹立保護自然、構建和諧社會的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八大中指出:面對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問題下,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并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這也為在當代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引導。馬克思主義強調人們應當形成與自然相協調、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高校教育中的“以人為本”是指將人作為教育對象并重視個人的和諧成長,要求教育者重視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具備的作用與地位,生態文明知識的教學需要雙向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要有主觀意識,自覺承擔起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并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與實踐。
2.加強經驗借鑒和資源整合能力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作品中都能夠看到其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擔憂。馬克思對這種社會現狀進行了強烈譴責,同時提出了鮮明的主旨和深刻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中也需要具備這種特征,主動提出環境保護的問題,并引導大學生發現、面對并客觀評價在社會生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這一問題,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將生態文明、生態理論融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要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就需要加強經驗借鑒以及資源整合能力。
3.建立完善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政府和教育部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的領導者,應當從戰略上重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企業是生態文明社會的主體。企業應當積極與政府部門接軌,通過各種宣傳方法進行生態“普法”,從而開展低碳生產。學校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應當更積極發揮政治教育的作用,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家長應當從自身做起,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建設綠色家庭,從而促使孩子自覺遵循生態文明行為規則。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公共活動開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從而提高大眾的生態文化意識。
結束語
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理念,并將其納入我國戰略布局的建設中,這對于和諧社會主義的貫徹落實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門元元:《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問題研究》,《品牌》2014年第6期。
[2]趙長明:《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啟示》 ,《陜西教育》(高教)2015年第9期。
[3]熊小青:《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生態人學內涵探析》,《鄱陽湖學刊》2013年第5期。
[4]吳苑華:《奧康納的環境史視界意義探微》,《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3期。
[5]莊穆、王丹:《人性的生態復歸、科技生態化與環境問題的消解》,《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