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以及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方案制訂的研究,旨在提升工程造價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工程造價專業學科建設,增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職業素質本位 實踐教學 職業能力 綜合培養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研究基金項目(GJ1507)。

前 言

職業素質本位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從事具體職業、能力和人格等職業綜合素質[1]。在職業素質本位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顯得更為重要。高職院校的工程造價專業在目前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理念未完全體現實踐教學目標,與未來職業發展需求和工作內容不一致,實踐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1.教學資源建設改革

(1)全面落實教材改革。教材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改革過程中,要加強對教材體系的建設,在對本專業領域前沿發展的動態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時,結合建筑市場的發展規律,構建出符合當下建筑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教材體系。組建教材編寫團隊,除了傳統紙質教材的編寫外,應充分結合信息化教學模式,采用互聯網+等技術,使教材建設從單一的紙質教材延伸到立體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2]。

(2)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同時,建設與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相配套的網絡教學平臺,在平臺使用過程中,實現教學互動和資源共享。在建設過程中,與企業合作開發,從技術領域與職業崗位的角度出發,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

2.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

(1)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在畢業后終將走上工作崗位,如若能夠提前在工程相關企業進行專業學習,掌握本專業工作現場的實踐知識,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則能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為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現階段,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多種多樣,包括校企訂單班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引進企業等方式[3]。

(2)雙證融通模式構建。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就業的敲門磚,將畢業證與上崗證雙證融通。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將職業資格考試納入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提供相應的從業資格考試技術培訓,提高學生在某些崗位上的技能,為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奠定一定的基礎。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積極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既能夠在實踐教育教學中得到鍛煉,又能夠增加學生未來求職的競爭力。

3.保障措施的建立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認識實習、課程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等。為了滿足各種不同實踐教學需要,應當配備校內實訓基地來滿足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實踐需求,提高學生未來的求職競爭力[4]。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工程類相關軟件的運用,并建設相應的模擬實訓室。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在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新型課堂,已發展為教學目標,職業院校與校企合作單位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共享“產、學、研、培”功能一體化、服務一條龍,為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

(3)配套軟件建設。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配套軟件的建設必不可少,主要指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及完善相應的考核機制等。考核模式是教學成果檢驗的依據與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代替傳統單一的答卷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中。

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方案制訂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院長期以來始終將 “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教育方針放在首位,按照“就業需求引導專業設置,行業發展引導職業標準,職業標準引導專業教育標準,專業教育標準引導課程體系”的專業建設思路,建立“依托行業,企業參與,產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創新“綜合培養、標準對接、工學結合、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突出“素質養成”與“能力訓練”兩大特征,構建“綜合培養、標準對接、工學結合、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對所帶動的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使學生更加明確未來就業的崗位。在校學習階段,開始逐步適應職業的相關標準,達到高位需求的標準。“綜合培養、標準對接、工學結合、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職業知識和實踐技逐漸轉化為能解決在實際職業崗位中,處理問題的職業能力。

(2)構建實踐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是工程造價專業培養的側重點,在課程的設置中,能夠有效地針對建筑工程造價全過程展開,并將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納入其中。實踐性課程安排時,施工技術方面的課程應加強,使之與經濟管理類有效結合,設置的課程要求有較強的綜合性,并按照學生的興趣,開展一定的選修性課程,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學方法改革

(1)靈活的教學方法。與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種靈活的方法,例如對比分析式、實驗法、推行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和項目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學生將一章的計價規則學完后,學生可練習老師提供的與本章節相關的工程實例,通過教、學、做的理論—實際一體的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以適應生產型專業人才建設的培養模式。

(2)實驗教學的改革。在相關的課程中增加實驗課教學,學生能夠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可以采用學生動手、共同討論、模擬仿真等多種辦法。

(3)教學方法改革的舉措。根據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現行的相關課程進行研究,對相應重復出現的內容進行刪除,完善課程的內容,使每門課程能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精選教材,如有需要編寫校本教材。通過對現行實訓的研究,從而找出在實訓內容、實踐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提高實訓整體的層次與方法。編寫實訓指導書和任務書,達到加強實訓綜合性訓練的目的。在傳統的老師授課的方法中,結合信息化教學,與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因材施教。

3.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及共享計劃

按照“政府主導、行業引導、專家指導、學校參與、企業協作、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對學院在重點專業建設中的思路及理念進行梳理,組織專家對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進行指導;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適合教學、滿足崗位特點的資源應重點進行開發,并對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建立并完善。高職院校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在開發時,應提高資源的標準化、專業化以及產業化水平,從而提升示范校各校間協作發展、共享資源和改革創新的能力。如圖1所示。

4.大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1)實驗室開放。學校將繼續完善通風空調系統實訓室、建筑給排水實訓室、供熱工程系統實訓室、管道安裝實訓室、管道安裝實訓室建筑模型實訓室、鋼筋工程實訓區、模板工程實訓區、電梯電氣安裝調試實訓區。工程造價軟件應用機房。

(2)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選取教材時,應重視教材內容的時效性與科學性;利用信息技術,將實際的案例穿插在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講座、討論會等形式,對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訓練,在思維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方面同時進行;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

職業素質本位實踐教學的實踐

通過建設,進一步完善了職業素質本位實踐教學的方案,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工程招標代理單位等工程造價崗位及資料管理崗位等工作,學生能夠慢慢地接觸并適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形成了系統化的方案,有效提升了工程造價專業的建設,以及專業群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逐步完善,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推進。

參考文獻:

[1]吳松、辛香玲:《職業素質本位: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總體構劃》,《中國成人教育》2014年第8期。

[2]廖菲菲:《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改革探索》,《新余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3]徐靜、葉美英、蔡學梅:《高職高專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第5期。

[4]楊晶、李冬:《高職高專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中國建材科技》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