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段學生寫作能力養成方式研究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牟 英
發布時間:2018-04-12 09:42: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改革之后,中小學教材有了較大選擇的余地,在教材的使用及教學的安排上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以小學低年級寫作起步為例,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所使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該教材對寫作起步的處理較為簡單,一、二年級沒有任何寫作的基礎練習,從三年級開始要求學生直接寫成段的文章。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教師不了解生情,對學生習作要求過高,很可能導致學生在寫作初期的畏難情緒,阻礙其寫作能力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使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時,可以參考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二至三年級的習作編排內容,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練習習作。經過梳理,我認為:結合小學語文不同版本的教材,低年級小學生寫作能力養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以具體的圖畫促進學生寫話,貼近形象思維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腦對于圖片等形象信息的記憶能力是語言文字的1000多倍。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處理好這些圖畫,對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豐富聯想能力、激發求知欲等幫助很大。
(1)看圖寫話。在學生入學后的低年級段,教師常常對學生進行看圖說話訓練,以直觀的圖片為媒介,要求學生把畫面中的內容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利用直觀的圖片作媒介來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經驗”圖片,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靜止的畫面成為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載體。隨著年級的升高,開始由觀察到說話,再到寫句、段,最后寫完整的文章,螺旋上升,步步推進。從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練習看圖說話,要求學生根據“自畫像”和景色圖片寫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之前,往往先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再進行寫作,這符合學生的習作轉換心理。學生看圖寫話、習作的過程正是根據圖畫內容,結合已有經驗進行自我建構、自我完善的心理流程。
(2)先畫再寫。語文習作教材的“圖文”課程,順應“圖文化課程文本”的要求。圖以文生輝,文憑圖增色,兩者相得益彰、渾然天成,既能豐富課程文本的內涵和閱讀方式,又能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大眾傳媒時代,培養學生的圖像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視覺素養顯得尤為必要。
(3)邊畫邊寫。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習作 “多彩的秋天”,需要學生動腦又動手的“添畫”習作比較容易激發兒童的“補美”心理。學生添畫的過程,也是其構思與琢磨要描寫的對象的過程,學生把自己觀照到畫中的各種景色中去,無疑是趣味寫作的開始。
從模仿起步,提高寫作指導
兒童習作,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都是經典之作,不乏名家名篇。北師大版教材中,更是有許多優美的文章。所以,習作的起步教學,一定得依托課文,讓學生熟讀,精選佳段背誦,去感受課文語言的精彩,去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依托課文就好比是給剛學走路的孩子一個扶手,使之少摔跟頭,盡快學會走路。這樣的起步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避免學生犯許多不必要的寫作毛病,從而提高寫作指導的效率。
雖然學生口頭語言已有了相當的積累,但要他們用準確的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畢竟還有較大困難。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雖然能按要求寫出很長的文章,但是口語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實踐證明,從模仿起步能在理解與表達、學習與運用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從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難度。因此,教材專題中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用的是孩子的語氣,寫的是孩子的生活,抒發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調清新,使學生讀了倍感親切。
在“趣”上下工夫,保護學生的寫作欲望
在習作教學中,尤其是起步階段,一定要采用多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事實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產生熱愛,熱愛能創造奇跡。學生對感興趣的人、事、物總是觀察得特別細,那么我們在習作教學中就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引導他們去仔細觀察,指導他們有順序地寫具體。
對于話題的選擇,要在“趣”上下工夫,把題目命到學生的心坎上,學生才會童心閃爍,文采飛揚,煥發生命的活力。教材的習作題目比較普通,我們可以更換題目,為學生設置有趣的習作練習,有趣的話題自然能引起學生探尋的欲望。學生天生就是一個幻想家,他們腦子里裝著道不盡說不完的奇思妙想。給孩子們一個話題,他們的思路就會向外擴展,以活躍靈動的想象,海闊天空的思想,創造出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空間。富有啟發性與想象性的話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此時的習作已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契合心靈需要的方式。還要提倡學生自主擬題,讓學生做喜歡的游戲,做了寫;看精彩的節目,看了寫;讓學生寫誠實的話;寫自己想寫的小故事、科幻作文……注意引導學生從最真的心靈體驗出發,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想,無拘無束地說,揮灑自如地寫,有創意地表達自我個性。
要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關鍵在于選材,要找準突破口,找準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親身經歷過的,感受過的,感興趣的,寫起來就比較容易。在學生的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太多了,關鍵是老師要善于去發掘,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學生是能寫出好文章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感知是學生獲得習作材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寫好習作的基礎和前提。觀察練筆范圍廣,形式多,對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教給學生觀察感知的方法,選擇好觀察對象。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如:書包、儲蓄罐、小玩具等,讓學生知道觀察要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以“文具盒”為例,在指導觀察中,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看、聽、聞、觸,讓學生按從外到里的順序,仔細、具體觀察文具盒的特點,詳細描述文具盒的形狀、圖案、內部結構和作用。指導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從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觀察,幫助學生把個別、部分的認識加以綜合,把各部分綜合起來說。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就能舉一反三。
說真話,求真言,寫真情
語言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習作中,倡導向生活開放的習作素材觀,指導學生習作要重視生活這個源頭活水,從生活中去攝取,學生的習作就不會坐而論道,閉門造車。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余活動中選擇習作素材,讓他們在游戲中完成習作。組織內容豐富的班隊活動,如參觀、游覽活動、智力競賽、問答比賽、辯論會、小記者采訪活動、文娛表演活動等。教師抓住這些機會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只要學生玩得開心、玩得高興,就會寫得輕松,寫得愉快。學生動筆的機會和創新的機會也就多了。
“自主寫作”是習作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所謂“自主寫作”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然后將自己觀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語言文字。學生走到廣闊天地自由呼吸新鮮空氣,看到廣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極大地愉悅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時,獲得了對周圍世界的許多新鮮美好的印象。這樣,學生寫出的習作就有血有肉,情真意切,個性凸現。
如何指導學生說真話、寫真情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給學生松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培養情感(離開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生活,才是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提倡大量閱讀,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選擇學生喜歡而又切合他們實際的文題;教師親自“下水”示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作為教師,就要為學生千方百計地創造趣味的、歡快的、充實的創作環境。習作教學的全過程應該是活潑自然、生動有趣、色彩斑瀾、情韻十足的生活圖景,而不應該是搜腸刮肚、紋盡腦汁的苦差事。我們應該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習作生活,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自然舒爽的習作環境,使他們的創作才能得以痛快、瀟灑地施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