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學生對我作文教學的啟示
作者:甘肅省寧縣長慶橋鎮安河小學 栗 勇
發布時間:2018-04-12 09:39: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面對一些愛用“套路”“怕寫”“沒東西寫”“不會寫”的學生,該如何幫助他們愛上習作、突破習作思維的“套路”、學會關注自己的個性語言、創新教學、回歸作文教學本真?這是擺在我面前的最難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時常靜下心來,真實地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
在僅有的六年教書育人生涯中,我培育了不少學生。他們大膽自信,敢于質疑問難,敢于向老師“發難”。起初,我總以為他們在給我添堵,找麻煩,甚至以為他們在有意刁難我,想看我的洋相。為了不讓學生小瞧自己,我只能硬著頭皮迎難而上了。
趙偉——讓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材,師生共寫,激發“觀察”的興趣。
周三,習作課上,我正在黑板上寫習作題目和要求,孩子們皺起了眉頭,嘟起了嘴。于是,我摒棄了以前先寫題目,后寫要求的習作模式。靈機一動,選了我們班一個長得特別的男生柳淳做模特,讓學生現場“畫像”。要是能讓讀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讀你的習作,就能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你寫的是咱們班的某某同學,這樣才算成功。這時,班里傳來了奇異的聲音:“老師,您也寫一篇,讓我們瞧瞧。”回頭一看,原來是趙偉。面對挑戰,我毫無退路,只好勉為其難地答應:“好,我試試。”我的話還未落地,他就熱情地為我準備好了紙和筆。我仔細打量了一番,開始提筆寫作。不一會,他寫成了《柳淳畫像》一文,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高舉著,要把自己寫的習作讀給大家聽,迎來了大家的喝彩聲。隨后,大家爭著搶著,躍躍欲試,一時,孩子們的興趣被我點燃了。最后,我把自己寫的豆腐塊,念給孩子們聽,孩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從那以后,每次我都陪孩子一起習作。一周,兩周,三周過去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提高了,也變得專注了,安靜了。孩子們學到了寫作方法,我也戰勝了自己,敢于寫作,養成了讀書與寫作的好習慣。
柳淳——讓我敢于跳出程式,先說故事后習作,喚起“說故事”的興趣。
習作課上,我在黑板上寫道:圍繞“童年”主題寫作。誰料想這些孩子,有抓耳的,有撓腮的,有挖鼻孔的,還有揪衣襟的,滿臉寫了兩個字“茫然”。
我陷入了沉思,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學生們沒有童年嗎?不可能。還是孩子真的沒啥寫?細細回味一下,自己以前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腦子里像斷了電。這可怎么辦呢?好多學生遇到過同樣的難題,我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他們呢?隨后,我跳出了苦思冥想的程式,嘗試著讓學生先說故事后習作。我通過幫助學生還原生活中的故事場景,先讓那個人物、那件事、那個地方跳到眼前。第一個學生柳淳說得有點結巴,說著說著,語言感覺越來越順,越來越生動,不經意間,插入了夸張的動作,帶上了豐富的表情,心中的故事像噴泉一樣不住地往上涌。學生個個憋足了勁。一堂死氣沉沉的習作課,居然活了起來,動了起來。
我想,面對孩子習作中出現的困境,老師要敢于跳出程式,激活學生的思維。
韓奇——讓我重視片段訓練,將“學寫片段”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誘發“寫”的興趣。
有一回,我上習作講評課,對習作寫不具體的普遍問題進行分析,并予以指導。剛講到要注意突出細節描寫時,韓奇從筆盒里拿出一支圓珠筆在手上打轉。我發現后,沒有批評他,而是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話:“韓奇正在轉圓珠筆。”同學們一瞧,立刻安靜了下來,眼睛都緊緊地盯著我。韓奇同學有點不好意思,羞答答地低下了頭,不知如何做才好。
我沒有說什么,指著黑板上的這句話說:“這句話很順暢,但是不具體,沒有把細節描寫捕捉下來。怎樣捕捉呢?且聽:栗老師正在聲情并茂地講課,當他講到要把細節寫好時,只見韓奇同學從筆盒里拿出一支圓珠筆,兩個指頭一夾,大拇指用力一轉,圓珠筆立馬在他的手指頭上打轉,他的眼睛也跟著圓珠筆打轉。”
我的話音還未落地,同學們都鼓起掌來。我走到韓奇同學的面前,伸出右手,激動地說:“非常感謝你幫老師找到了這么好的習作素材,讓我的習作講評課有歷歷在目的感覺!”他的臉脹得通紅,然后專心致志地聽課。我又說:“剛才,我以韓奇同學轉筆為例介紹了如何寫好細節,請大家用心琢磨。另外,我還要提醒大家,剛才老師的一舉一動,也是一個很好的細節,它可以很好地反映老師的特點,請大家仔細回想,在回想中,將動作一一捕捉下來。”
用“陌生的眼睛”去觀察,會讓學生不斷發現鮮活的細節。比如一個女同學寫爸爸給“我”倒水:爸爸提起熱水瓶,慢慢地將水倒入杯中,拿起杯子,湊近嘴邊,對著杯沿輕輕吹氣。寥寥幾語,一個關愛子女的心思細膩的爸爸就躍然紙上。一個男同學寫《飯后一支煙》,從爸爸如何從口袋里摸出煙盒、取煙,怎樣點火、吸煙,怎樣吐煙、享受這一系列動作和神態,活化出了一個“煙鬼”形象。的確,細節的力量是最能打動人的。
在后來的習作中,同學們的細節描寫得越來越出色了。
這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不僅幫助學生消除了懼怕習作的心理,還點燃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學會了習作的方法,也提升了習作能力。
正因為這些學生的大膽質疑,敢于挑戰,促進了我在作文教學之路上一步一步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