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為主”就是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以學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規范

第一步,激趣導入,可以借助學生前期經驗性閱讀的成果展開。例如:首輪閱讀我們讓學生對每篇課文都做出自己的情感判斷。然后,我們就可讓學生直接闡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這篇文章的理由,將學生引入到爭辯氛圍之中,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品味課文的濃厚興趣。第二步,經驗性閱讀。只是增加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中心內容。這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完成的學習任務。第三步,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平等對話解決這些問題。第四步,包含一個階段性學習程序,引導學生利用經驗性感悟能力自主選擇探究點。在此基礎上,以技法指導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確保學生在獨立的或是合作的閱讀探究實踐活動中提高探究品味能力。第五步,引導學生鞏固和擴大學習成果,實現大語文教育的目的。第六步,學生根據老師制定的評議標準對自己一堂課上的參與程度和水平進行自評總結。這一學習程序設計,是從學生自主獨立的讀書實踐開始,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感性經驗,逐步深入地推進理性探究學習活動。三年來的實踐驗證,這一程序是學生自主啟動并有序進行探究閱讀活動的可靠保障。

上述六個環節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有機統一體。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貫穿始終。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認知信息加工系統與教學環境、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相互作用的過程。在“以學為主”課堂教學構建中,我們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的優化,以求達到外部控制系統與學生學習心理內化機制的統一、主導與主體的統一、學會與會學的統一、群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統一。

二、“以學為主”六步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原則

1.貫徹一個基本思想:以學為主。所謂以學為主,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這要求教師面向全體,關注個別,不僅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還要參與目標制定和作業布置。

2.啟發誘導原則。學習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把思維歸結為問題求解,認為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搜索”策略來解決問題,“啟發性搜索”便是一種具有高度選擇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策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啟發性信息,指導學生進行信息搜索活動;教師要精講,使知識系統化,對問題作適當拓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認知策略。

3.活動性原則。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新課程的視角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開發者和參與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激發出潛藏于學生身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學會鼓勵和贊美,講究激發和引導的藝術,要讓學生敢問、善問,讓學生學會,更要會學。

4.方法性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人埃德爾·弗加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技術和策略。因此,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的研究,將教法改革與學法指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三、“以學為主”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應注意的問題

1.所設計的課堂教學六個環節,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它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變化。課堂上,要注意體現“整體——局部——整體”思想;要注意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注重教材的編寫意圖,根據不同體裁、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實踐。

2.為了使一節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還應注意教學環節之間的合理自然過渡,注意板書內容的條理性、系統性、邏輯性和板書形式的美觀性。

3.在拓展延伸環節,要注意體現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