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計劃迅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背景下,縣城高中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仍將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主力軍,也是所在縣域范圍內整體教學質量的“窗口”。據此,縣城高中教師的專業發展更需要多方支持和保障,然而種種因素決定了縣城高中教師的培訓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下面談談縣城高中教師的培訓需求及解決對策。

1.講師培養:建立名師共享發展共同體,建平臺,給舞臺,提待遇,樹威信,有尊嚴。

(1)大力加強各級培訓講師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干教師充實培訓講師隊伍,組建省市縣各級,尤其是縣級名師講學團。

(2)在市一級建立縣級名師共享發展共同體。由市級教育主管部門協調,指導市域范圍各高中學校。各高中學校也可以自愿結成發展共同體。

(3)加強對培訓講師、培養對象的培訓,可通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講師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對培訓講師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講師的施訓能力。

(4)加強培訓指導網絡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充分發揮教導處、教研處、教研組、備課組等校本培訓最基層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

(5)縣級各個高中學校互相對調進行教學指導和討論研修。對每名縣級名師和骨干教師用其所長,先解決無人念經的問題,讓本地和尚也可以大膽講經。

2.培訓數量:先提升縣城高中教師專業化發展培訓的數量,再逐步提升質量。

(1)國培和省培應當對高中學段適度傾斜。加大數量,在此基礎上既追求數量更追求質量。

(2)省、市級“名師大篷車”、送培下鄉不缺項,至少在數量上和義務段保持一致。安排活動時最好能做到送培到縣,也可以三縣聯辦,以一縣為中心輻射到周邊兩縣。

(3)加強縣際交流和縣內校際交流,積極開展大校本研修活動。常態化開展校本研修,以量變促質變。

3.培訓時間:盡量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開展網絡學習利用好“碎片”時間。

(1)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和創建活動。讓高中一線教師可以專注于教育教學實踐和專業化發展。

(2)如果采用集中脫產培訓,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太短,脫產5~10天為佳。既給了教師全心全意學習的時間和機會,也保證了學校整體工作安排。

(3)遠程網絡培訓包括教育類學習慕課,不要把時間安排得過于緊張、匆忙,可以用一學期或半年學完規定課程。

(4)培訓部門和基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參加研修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從關注教師的參訓率向關注教師研訓的效果轉移,使培訓實效化。

(5)市縣主管部門確定了培訓的階段目標及內容后,要持之以恒,定期、定人員、定效果,使之制度化。

4.培訓內容:增強針對性、實用性、啟發性、指導性,努力實現系列化、層次化、生活化、人性化。

(1)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課堂教學,既立足于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

(3)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培訓要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的核心設計內容,強調在“做中學”,培訓才有實效。

(4)在培訓講師的選用上,應多聘用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和教育教學專家,給教師以教育教學最直觀、最形象的指導。多采用同行介紹經驗、教學展示,共同研討型的培訓方式,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5.培訓模式:實用、有效、新穎。

(1)創建以校為本的培訓制度。由于培訓時間、經費、人員等原因,不可能大批選派教師參加培訓,所以最好創建以校為本的培訓制度。

(2)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要使之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

(3)外出參加培訓的教師要交流培訓心得,也可開展“名師講壇”和“青藍工程”,力爭“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體學習”。

(4)以課題研究帶動培訓模式。面對問題立課題,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撰寫思辨性論文和典型性的經驗總結論文。

(5)激活學員積極性,讓部分學員參與授課。有些教師在某方面獨有專長或特有研究,鼓勵他們將自己工作探索的感受及經驗講給學員。

只有關注教師的培訓,才能提高教育的質量,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各級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和培訓講師團培養對象遴選、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