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教學
作者:王 麗 陜西省榆林高新小學
發布時間:2018-04-12 10:07: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了教師,意味著每天都在與書打交道,是別人眼中地地道道的讀書人。可有一段時間,我內心卻覺得自己像個“文盲”——因為除了所教學科的教材外,我似乎沒有一點時間來“讀書”。這種感覺讓人恐惶、沮喪,內心也感到空虛。當了幾十年老師,一直朝著“好老師”的目標邁進,但自覺如此“不學無術”是難以實現這個理想的。要成為一名好老師,當然要上好課,但僅僅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課標要求備好課然后再講給學生聽就能上好課嗎?答案是否定的。要當一個好老師,需要多方面的素質,其中有一項就是博覽群書。且不說讀書帶給自身的無窮樂趣,單說讀書與教學的關系,就不能不說:要當一個好老師,一定要博覽群書!
一、讀書可以增強自信,提高教師威望
書讀得多,積累多,詞匯豐富,經典段子就能隨手撿拾。有這樣的積累,講課時定會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當學到課文《赤壁之戰》時,一段三國故事定會使孩子們如癡如醉;西楚霸王的故事會讓孩子們永遠記得“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之類的成語;于謙的北京保衛戰會讓孩子們愛上于謙的《石灰吟》……當你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引經據典時,孩子們就會無比崇拜你。當孩子們懷著無比崇拜之情來上你的課時,他們會多么用心啊!他們能不聽你的課嗎?能不聽你指揮嗎?這樣一來,教學效果還用擔心嗎?而在這樣的課堂上,你感覺自己就是一位將軍,講臺就是你的指揮臺,麾下有千軍萬馬任由你調遣,你會無比自信,也會無比自豪。周而復始,良性循環,你的教學水平提升了,自信心增強了,威望也就提高了。當然,讀書不能只讀一種,就如魯迅先生所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各類書都應該讀一讀,這樣你才能在課堂上縱橫千里,指點江山。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教學質量還愁無法提高嗎?
二、讀書可以走進學生內心,師生間達成默契
我們讀書,不光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還要選擇讀孩子們喜歡的書。這樣,你就能揣摩透他們的心思,很容易走進他們的內心,與他們成為朋友。在課堂上、在課間的輔導時,你看似不經意的一些言語就能打動他們,讓他們覺得老師跟我們是“一伙”的,因為他們喜歡的,老師居然也喜歡,并且竟然也很理解。“你跟哈利波特一樣會魔法啊!”“我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呢!”……看似無意義的一句話,卻能直擊學生內心,與他們達成默契。同時,這些看似“無意義”的話語也能帶動孩子們讀書的欲望。當然,不要誤以為孩子們的書“沒意思”,其實很多兒童讀物我們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哈利·波特》系列、楊紅櫻系列的《五三班的壞小子》及《窗邊的小豆豆》等質量高且生動有趣的書,只要你看,也會欲罷不能。當我們在教學工作中適時運用到或者提到你所讀的書時,孩子們會覺得你就是他們的貼心人,他們會樂意跟你做朋友。這樣,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外,孩子們就會主動跟你親近。這樣,教學工作也就多了一些樂趣,教育教學會因為師生間的“心有靈犀一點通”而變得妙趣橫生。
三、讀書的時間哪里來
不少老師糾結:我也喜歡讀書,也想讀書,但工作這么忙,我哪來的讀書時間呢?確實,每天專門抽出一兩個小時來讀書,很多時候是辦不到的。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能擠出來的。我的做法和魯迅先生一樣:“擠”。一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看書。吃飯時、飯后、睡前,甚至上廁所時,我都要看一會兒書。《明朝那些事》《人民的名義》等都是我最近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看的。二是聽書。現在手機聽書很方便,很多茅盾文學獎作品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來聽。我在做飯、散步時,衣兜里裝著手機,邊干活邊聽書;在走路時,耳朵上別著耳機,邊走路邊聽書。《毛澤東傳》《水滸智慧》《曹操的啟示》《向諸葛亮借智慧》《穆斯林的葬禮》《推拿》等作品,都是我在手機上“聽”的。這樣的業余生活閑適隨意,充滿詩意。三是利用節假日時間讀書。對于老師來說,每年的寒暑假真是讀書的大好時機。當你手握書本時,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修養,你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你的孩子和家庭。讀書是一舉幾得的好事情。
多年的讀書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工作多一些精彩,讓我們的內心多一份沉靜,讓我們的生活多很多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