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符洪銘的治校品格
作者:徐孝冰 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
發布時間:2018-04-12 10:06: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符洪銘,現任浙江省寧海中學校長,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春蠶獎、寧波市首屆名校長等榮譽稱號。厚重的榮譽背后蘊藏著其對教育的探索和追求,也寄予著其頗具特色的治校品格。本文著重對其治校品格予以論述。
一、高揚知行合一
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的符洪銘,從小深受家鄉杰出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的影響。他對每一屆高一新生介紹自己時,總有那么一句話:“我是余姚人,是王陽明先生家鄉的人。”自1981年8月從寧波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后,他秉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及行動,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寧海教育這塊土地上,收獲了沉甸甸的教育果實,并成為一名真正的寧海教育人。
他認為,每個教育人的心中要擁有教育理想。要實現教育理想,必須將教育理想外化到教育實踐中,務必保持著務實的工作作風;否則,最美好的教育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清談誤國,清談也誤教育。教育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系統工程,不允許半點虛假和矯情。不管在普通教師的教學崗位上,還是在校長的管理崗位上,他敢于擔當,重在行動,以務實的教育行為無聲地告訴學校師生這樣一個道理:實干興教育。
實干是其工作的寫照。他同時任教高三生物、化學兩門學科的時間長達10多年。他先后在寧海縣長街高中、知恩中學、寧海中學三所學校任教并擔任管理工作,以校為家。如此的知行合一,鑄就了三所學校在不同時期的高考輝煌成就。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長街高中,21世紀初的知恩中學,每年都有一大批學生進入重點高校。2004年他執掌浙江省寧海中學后,高考成績繼續進位于寧波市前列。
二、把脈教育本質
教育的方向是至關重要的永恒主題。社會主義學校是為了培養更多合格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學校教育必須堅持這個方向性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作為寧海縣基礎教育的領頭羊,寧海中學是責無旁貸的,它對寧海縣其他學校的教育起到引領作用。因此,符洪銘的治校品格中彰顯著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屬性。
寧海中學有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1926年成立的寧海中學,走出了許多杰出人物:柔石、許杰等。中共寧海縣第一個支部也誕生于此。符洪銘強調,一個學生要有用于國家和社會,其個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充盈著文化積淀和文化自信。這種積淀和自信更多的是來自于對中國歷史文化,尤其是中國革命史的正確認識。從學校的教育實際出發,他時刻關注紅色教育如何代代相傳等問題,目的是讓廣大師生充分認識到今天的教育環境是來之不易的。他堅持傳承紅色教育實踐活動。一年一度的高一新生走訪革命老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成為寧海中學立德樹人的一個響亮品牌。
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必須與時代同步。符洪銘放眼當今世界,認識到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如果一個學校的正能量教育缺位了,這個教育是極其危險的。”作為寧海縣符洪銘名校長工作室的首席導師,他對他的徒弟校長們一再強調了此點。90多年的寧海中學,優秀校友眾多。這些校友也成為堅持正能量教育的重要資源。他不斷邀請優秀校友走進寧海中學,以他們的成長史和奮斗史啟示年輕一代學子。
三、踐履科學精神
符洪銘一直認為學生未來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生是否有著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既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也服務于寧海縣未來發展的需要。這也顯現出他治校的又一個鮮明品格。
他常說,科學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就是要堅持教育規律的客觀性,堅持真理;一切須按教育規律辦事,堅決不做有違教育規律的事情;堅持教育創新,著力培養師生的創新思維。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教學創新要遵循教學規律,學生的學習創新同樣也要符合規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成教學相長。他以客觀存在的教學問題為導向,堅持教科研課題要有效對接教學實際。從教育改革紅利要惠及寧海縣百姓的落腳點出發,依據當前的新課改要求,他帶領學校班子成員進一步完善了一整套符合寧海中學實際的教學流程,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寧海中學的教育實踐證明,教育的科學精神為該校師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寧海中學教師向寧波市名教師、領軍和拔尖人才的沖擊力度不斷增強,浙江省特級教師的后備人選強勢增多,學生向全國一流高校挺進的數量長期穩居在寧波市前列。
符洪銘在其治校的歷程中,通過知行合一這個行動載體,將教育的本質屬性深度融合到治校實踐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學精神的寧海縣優秀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