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蓉 正高級教師,陜西省首批教學名師,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專家,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渭南市“三三人才工程”專家,曾三次獲得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四次獲渭南市“教學能手”稱號,多次承擔陜西省“名師大篷車送教”及渭南市“陽光師訓”任務。從教三十年,一直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及研究,提出閱讀教學要回歸閱讀本位的觀點,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小學語文教師。現任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教研室主任。

這似乎是一個很拗口的題目,但也的確是我在很多次聽完閱讀課教學后特別想說的一句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和改革,也歷來最多——接下來,本來應該說“因為力度最大,所以收效最明顯”,但不是,閱讀教學改革,看起來好像力度很大,動靜不小,其實改革的程度并不大。看看當下的閱讀教學,其實和過去二十年、三十年的變化不大,很大程度上只是變了皮毛而已。1978年呂叔湘老先生就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批評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時最多,效果卻最差”“語文哪,你可千萬別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沒用”……這些指責還在繼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縱觀語文課堂,我認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還是兩個老問題: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教學目標。從理論上來說,大多數教師明白該教什么,但在實施教學中,就又忘了該教什么,“教課文”現象依然嚴重;“怎么教”是教學的過程和方法,課改這么多年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大家都懂,也非常認可,但是,知易行難,很多老師到了課堂上又總是不放心,怕學生理解得不透,所以就講得過多,抓得過細,把本該是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課堂變成了“講堂”。

——這的確是兩個老問題。想要解決,不但認識要清楚,教學的過程和結構也必須變。

一、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這是葉圣陶老先生所說,而并非我的話。這里,我想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一)這“例子”,是教學的憑借而非教學內容。

葉圣陶先生還有一句話:“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這兩句話對應起來看,意思就更加明白了。“文選型”是我國語文教材編撰的主要模式。每一本語文書,都是以一篇篇選文(課文)為主組成的。培養學生諸如“閱讀的習慣、欣賞文學的能力、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是教學的任務,而一篇篇的課文,其實只是用來訓練完成這些任務的憑借,或者說是載體。那么教師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選文,挖掘選文所承載的教學內容,然后以這例子為“練材”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即“用課文教語文”。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把課文本身當成了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主要指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大多時間花費在講課文內容上(最令人擔憂的是,大多老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經常看到,在一篇課文的教學完成后,老師讓學生說說學習的收獲,學生張口就是“看到了什么美麗的景色”“明白了什么道理”“被××人的什么品質所感動”等,而至于練習了哪種學習方法、領略了怎樣的文字魅力則很少涉及。這樣就課文教課文,學生的語文能力怎會提高?

(二)憑借這些“例子”,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干什么。

針對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這樣的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根據以上的總要求,憑借“例子”引導學生干什么就比較清楚了:

1. 以“例子”為練材,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臺灣的趙鏡中先生倡導閱讀課要“教閱讀”,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前我們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不樂觀,理解沒有深度,缺少獨特見解。葉圣陶說過:“學生眼前要閱讀……至于將來,一輩子要閱讀……這種技術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育的肩膀上。”是的,閱讀課第一要務就是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他們練就“這種技術”,為他們一輩子的閱讀服務。

2. 汲“例子”中營養,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指什么?華中師大教授雷實指出:“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價值觀等人格修養。”這里提到了三個關鍵詞語:“語文能力、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那么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吸收,當然是吸收有用的、營養的東西,閱讀教材中什么是有營養的東西呢?“人家的經驗”和“人家的心情”。王崧舟的回答則更形象:“語文學習必須同時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得意’又‘得言’。”這里的“意”“言”,就是要吸收的營養。

很清楚了,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課文這個“例子”中汲取兩方面的營養:①精神方面,人文性的營養,即“得意”; ②語言營養,即“得言”。二者必須并重。

3. 借“例子”激興趣,引導拓展閱讀。

這里所說的“激興趣”不只指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尊重孩子的閱讀體驗,讓他們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還要以課文為契機,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愛引發到課外,指導他們進行更廣泛的閱讀。

二、讓閱讀課真正成為學生閱讀的課

閱讀課,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閱讀的課。基于這樣的理解,以及當前閱讀教學中“以講代讀”現象仍較為突出的現狀,我們提出了“回歸性閱讀”的教學思路。其核心理念是:還課堂給學生,讓閱讀課真正成為學生閱讀的課。

1.“回歸性閱讀”教學的含義。

指教學要回歸“閱讀課”的本意,讓閱讀課成為學生閱讀的課,而不是教師“講解、分析、告訴”的課。教學中要突現以下四個“回歸”:

(1)時間的回歸:課堂時間是學生用來閱讀、思考、發表見解的,不能被教師過多的講解占用;

(2)學生角色的回歸:要做的事情,是閱讀、思考、交流、表達,不是當“聽眾”;

(3)教師角色的回歸: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而不是主講;

(4)方法的回歸: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進行過多的講解和牽引,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體味閱讀的滋味,練就閱讀能力,感受語言魅力,獲得情感體驗。

2.“回歸性閱讀”教學的基本思路。

閱讀課是學生讀書的課。對于一篇課文,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完成幾個輪次的讀書:

第一輪次,初讀(也可叫預讀)。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直到讀通順。本環節主要訓練學生認讀的能力。

第二輪次,再讀(也可叫深讀或精讀)。給學生一個“誘餌”,引發其興趣,讓他們再次進入課文進行深入閱讀,讀懂內容,領會思想,讀出感情。本環節主要訓練學生閱讀、思考、感悟的能力。所以,對于難讀、難理解的句子,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多讀幾遍,多議一議,不要急于用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

第三輪次,賞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跳出來”回顧全文,對自己喜歡的詞、句或段重點品讀,并積累下來。本環節重在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鑒賞力,并形成語言積淀。“幼學如漆”,兒童時代是積攢語言的最佳時間,而小學階段的課文生澀難懂的很少,因此,要盡可能多地留出時間讓學生反復誦讀,完成積累。

第四輪次,延讀。以本課為契機,推薦讀物,引導繼續閱讀,將閱讀拓展到課外。

“回歸性閱讀”的特點是整節課以學生的讀書活動為主線開展教學,以上只是一種基本思路,不是固定的模式,所以不可固守,在教學中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對象靈活設計。我們還嘗試過以下幾種教學的“變式”:

(1)“閱讀論壇”式。

基本流程:①閱讀課文;②圍繞話題自由發表見解(話題涉及內容、語言形式兩方面)。

(2)“對比閱讀”式。

基本流程:①對比閱讀兩篇以上的相關文章;②交流在對比閱讀中的領悟和發現(以內容、語言形式兩方面為主)。

(3)“朗誦表演”式。

基本流程:①初讀;②朗誦練習;③朗誦表演。

三、做好延伸閱讀的幾點建議

1. 用多元的視角推薦讀物。

從內容上看,同一主題、同一題材、同一位作者所寫、反映同一時代風貌的作品都可以推薦;而讀物的形式也要盡量豐富一些,除經典的作品外,像繪本、詩歌、橋梁書等這些我們以前可能較少關注的讀物,也要多引薦給孩子們。多元的讀物除更容易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外,還能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

2. 精心設計推薦方式。

孩子讀書,往往靠的是興趣,所以,要使孩子們興趣盎然地把閱讀繼續進行到課外,我們得認真設計才行。如學完《遲到》一課后,用影片《城南舊事》中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把小說《城南舊事》推薦給他們。總之,一定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繼續閱讀的積極性。否則,即使布置了,孩子也未必會去讀。

3. 抓好延伸閱讀的落實。

推薦了讀物,學生讀了嗎?讀得怎么樣?一定要有落實。一是壓縮課文的學習時間,努力做到課外讀物課內讀,讀后立即進行交流;二是讀后要安排專門的匯報交流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如講故事、談感受、墻報展示等。

深圳有位教研員叫程少堂,說過這樣一段話:“極少數語文教師在敗壞語文教學,敗壞經典作家作品的聲譽。比如,沒有學莎士比亞之前,學生多少已經知道莎士比亞的偉大,但是有的語文老師一講莎士比亞,學生就看不起莎士比亞了,覺得他不過如此。”這話并不是危言聳聽,老師絮絮叨叨的講解,的確破壞了作品本身的 美,在教師絮絮叨叨的講解中,學生自然就對閱讀失去了興趣。

我們堅持一個觀點:閱讀課是學生閱讀的課。教師的角色是激發者、組織者,任務是做好激發、引導、幫助和點撥,教師要盡可能少講一些,多留給孩子一些自由閱讀和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感受閱讀的快樂,感受語文的魅力,獲得語文能力、人格素養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