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細且愛美的主婦包餃子很講究,月牙兒形、元寶形、星星狀,包的是心情,吃的是享受。寫作文如同包餃子,文字是皮,內容是餡兒,皮餡兒渾然一體時就以最美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而要寫好作文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具體可感的抒寫內容,即作文的“餡兒”。

如何從生活里整合出“味美的餡兒”?這就需要學生們拓寬思路避免雷同,寫出獨屬于自己的真作文。

我曾引導學生們寫“我的媽媽”這個題目,先讓他們在大腦里搜索對媽媽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第一個冒出來的有關媽媽的事情或細節。我還強調,別人說過的就別再說了,避免雷同,除非細節、感受跟別人不同。

看著學生們還是沒領悟,我索性給他們當堂示范如何寫自己的母親,我將從以下方面寫:

(1)我的母親對我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好像我的辦事能力永遠都是嬰孩階段……她很啰唆。

(2)我的母親特摳門兒,給她買啥東西都覺得死貴不合算……她很吝嗇。

(3)我的母親雖是教師,可一遇到有關我們孩子的事情就束手無策,信這信那……簡直就是一個老迷信。

(4)我的母親也會兇巴巴,平日里看起來很溫順,但凡誰欺負了我們兄妹,她立馬就變成了護犢子的老母雞,跟人杠上……她護犢子。

……

我給學生們一下子說了一節課,說了十幾個方面,說了母親在不同方面的細節。當然我也告訴他們:看人看物要從多角度審視,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而后,我再次引導學生們來感受自己的媽媽,效果出奇的好,來看一下幾個學生的構思。

(1)學生用“毛巾”寫媽媽

夏天,媽媽出門干活時脖子上總搭條毛巾,打我記事起,媽媽的毛巾總是濕漉漉地滴著水。我問她累不累,她總是邊擰著毛巾邊說:“不累不累。”毛巾似乎特別懂媽媽的心,盡職盡責地吸著她的汗水。每次,我都給媽媽把毛巾洗干凈晾干,可她一回來汗水就順著毛巾淌……

—— 一條小小毛巾,寫出了販賣蔬菜的媽媽的艱辛。

(2)學生用“腳步聲”寫媽媽

在六樓的家里,我都能從眾多的人中分辨出媽媽的腳步聲,她的腳步聲像農民伯伯在鋤地,“咚、咚、咚”,實實在在的一步一個腳印,厚重的聲音里流露出疲倦……

——“腳步聲”寫出媽媽的辛苦。

(3)學生用“嘮叨”寫媽媽

我最怕媽媽開口了,一開口就“小心這個”“注意那個”啰里啰唆,像華山倒了從“話堆”里爬出來的人,惹人煩。有一次,我都到了十字路口,她竟然穿著拖鞋系著圍裙跑下樓攆上我,只是為了說一句話:“你咳嗽沒好,不敢買冷飲。”可笑吧?

——嘮叨中盡顯媽媽對“我”的疼愛。

(4)學生用“身體棒”寫媽媽

媽媽的神奇在于我從沒見過她生病,即使全家人都因為流感病倒了,她也不會有事的,她照樣能照顧好我們每一個人。

——“身體棒”是因為媽媽肩上的責任。

(5)學生用“講究”“不講究”寫媽媽

記憶里,媽媽一直是齊耳短發,盡管大家都說媽媽留長發更耐看,她也總穿著灰色的衣服,雖然我們都覺得她穿淺色的更好看……她對我們的生活,倒很講究:餐桌上的色香味及營養搭配,我們出門的穿著打扮,甚至她還建議小妹將頭上的粉色花帶換成亮色的,說那樣更活潑。

——“講究”“不講究”都是媽媽的愛。

( 6)學生用 “冷漠”寫媽媽

媽媽從不給我搭把手,不論我遭遇到多大的尷尬。我被人搶了東西哭時,媽媽冷冷地拋來一句:“你就哭吧,能把東西哭回來就使勁哭。”連我遇事沒辦法需要幫忙時,她依舊兩手垂下訓斥我:“沒有金剛鉆就攬瓷器活?——攬了自己就想辦法!”

——冷漠,是媽媽對我的歷練。

思路已經打開,我再次強調:拓寬思路后,寫好細節也很重要,通過強化“細節”,才能讓作文更貼近人心。

當然了,有一點很重要,寫一個人時千萬不要貪婪,想哪個方面都寫反而會蜻蜓點水。抓住一點或一個面,寫出不同情形下的具體表現,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