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拓展學生識譜能力
作者:樊永紅 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小學
發布時間:2018-04-12 11:14: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識譜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魅力,掌握音樂技能,有利于學生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
人音版教科書后附的活頁習題涵蓋了樂理知識、即興創作、打擊樂器伴奏等拓展內容,與教材緊密結合,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鞏固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提供了多樣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充分利用。此外,還可對學生進行一些教材之外的多途徑、多領域的拓展練習,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音高、節奏等識譜的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一、進行系統的視唱訓練
教學中最常見的視唱訓練是將教材中的歌曲片段作為突破難點加以練習,雖然也可以作為加強識譜技能的一個方法,但它不夠系統,是碎片式的訓練,顯得支離破碎,還不能夠培養學生更為準確的音高、節奏概念、聽辨能力、記憶能力。
為了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視唱知識,作為音樂教師就要多下一些工夫,根據所帶學生的認知程度,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編選視唱素材。一方面從學生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中選取,如《生日歌》《新年好》《歌聲與微笑》等,學生對歌曲的旋律已經有了深刻的印象,再來練唱其中的樂句就有利于把握旋律的音高,會覺得簡單易學。另一方面,也可適當選用一些我國的民歌以及國外優秀歌曲的片段作為視唱內容,培養學生樂感的同時感知其他音樂風格,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二、以器樂訓練強化識譜能力
樂器進課堂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佳藝術實踐,能充實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學生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演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還可以通過反復演奏達到訓練耳音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準確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強識譜的能力和興趣,發展他們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現力。
在訓練的過程中,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將要學習的樂曲特點、情緒、表達內容,然后由教師示范彈奏或吹奏樂曲的旋律,讓學生隨音樂做律動,初步感受樂曲的基本風格,對樂曲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樂譜的旋律走向、節奏特點以及強弱、反復、延音記號等樂理知識和樂句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幫助學生對樂譜有整體認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劃拍法用“噠”來念節奏,反復訓練,最終掌握。然后運用樂器,看著樂譜分句練習,放慢速度,彈(吹)準音高,練習中還可用讀譜、背譜相結合的方法練習。在背中練,在練中背,逐漸達到完全識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記憶能力,還鞏固了學生的識譜能力。
三、以創作實踐鞏固識譜能力
進行音樂創作實踐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提升識譜能力的有效手段。再偉大的音樂作品也都是由一個個音樂元素組成的。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創作實踐獲得音樂體驗,加深對音樂知識和美的感知理解。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培養他們的創作欲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到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水平,加以指導幫助,引導學生嘗試、體驗,獲得新知識,鞏固所學。
要從聽入手,指導學生會聽,用心體會感受,如欣賞《彼得與狼》《山谷靜悄悄》《剪羊毛》《癩蛤蟆和小青蛙》等,讓學生體會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歡快,附點音符、頓音記號的跳躍,高音的明亮輕巧,低音的厚重沉穩,學生就會理解應該用什么樣的音高、節奏、符號來表現各種音樂形象,并學會在創作中加以運用,在指導練習中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如補充性練習:《金孔雀輕輕跳》
音樂創作訓練將識譜知識轉化為了創作技能,創作的過程又反過來鞏固了識譜知識。
隨著年齡的增加,音樂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的豐富,還可以讓學生運用各種樂理知識,創作更為復雜的旋律,如為唐詩譜曲、創作短小的歌曲、改編兒童歌曲等提升創作水平,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表達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