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較高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信息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意義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我們追求高效課堂主要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更多的教育需求。怎樣實現課堂的高效、生動?我以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日常教學中做好管理。

(1)有效的課前準備、課后“博融”

在課前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理順知識體系、架構。對教材深挖,做到新加工,再重組,再創造。對教學內容科學規劃,對教學材料精心取舍后選用,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預設“挖坑”,在學生掉進“坑”里后,還要設計好怎么幫助他們自己爬上來,有了這樣課前的“下去上來”的設計,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會大大加強。還應該引導學生采取“博融學法”,在課后積極擴充與課堂知識有關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活學活用、觸類旁通。

(2)精心的教學設計

①導入恰當(利用課件輔助激趣);②任務明確(提問明確、任務明確、語言準確),講解精當,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疑難點、易錯點解決有效;③教法多樣,任務驅動,任務明確,層次清晰,有層級性,能讓學生積極參與;④學法多變,師生互動(電子書包等學件的使用),可提供學案,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效率;⑤板書設計新巧(可借助于多媒體呈現)。

(3)有效組織教學

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和自主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例如:課堂上組織闖關游戲、組間競賽、小組協作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還可以技巧性地運用“挖坑”理論,讓學生在學習中先掉到“坑”(課堂難點、分歧點)里,然后看他們怎么想辦法爬出來(自己解決問題),對于掉得深的坑,給學生提供一些支架、繩子(學習方法、解決思路)之類工具幫助學生成功從坑里爬出來。

(4)改變常規的評價方式

用電子量規進行量化和質性評價,結合個體評價,老師在布置任務時提供評價量規,發揮評價的目標導向功能,以便學生對照反思。

2.應用現代技術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學是什么?有人說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互聯網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擴展了課堂內容,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傳統的教學,學生多是通過師傳口授,學習方式是“我說你聽”。有了互聯網以后,網上的海量資源,足以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世界交流,向全世界的老師學習。新技術支撐下的教學還可以提供虛擬情境,云計算技術實現教育資源大規模開放與共享,學生可用數字化學習終端在智能教學平臺上與老師、同學互動學習,在家可在平臺上完成復習、預習任務,這些技術都可以促進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自主性學習,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3.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媒體得到豐富普及和廣泛應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更深度地融合,也將更深刻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在網絡大環境下,利用一切零碎時間來補充與延伸課堂學習,拓寬課堂學習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學習。這種無縫學習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趨勢和方向。

信息技術給基礎教育注入活動,為基礎教育帶來一系列的轉變:將信息技術從幫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轉變成幫助學生表達自我的工具、認知的工具、信息加工的工具、評價的工具、激勵學生的工具等,并將優化的技術環境與教師無縫鏈接起來。例如:近些年很熱的翻轉課堂、微課學習、微格教學、遠程教育等都是教學上的創新,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近幾年的技術發展和教育技術大量應用的環境下,高效課堂走向微學習和深度學習兩個不同的方向。所謂的“微學習”就是近年我們運用新媒體技術,針對比較小的學習單元,且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學習活動,表現為微課、微視頻等。

高效的課堂是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也是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自我學習、合作交流和結果展示的課堂。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們可以深入地了解問題,借鑒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打破時空限制,與同伴在網絡平臺上即時交流、合作、分享,把自己或組內對問題探求的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和評價。高效的課堂是自主、合作、有技術參與、有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