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目的,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它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方向,引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目標的準確確定,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有利于教學程序的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下面,以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對韻歌》為例,談談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一、根據文本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研讀文本,反復閱讀課文,讀熟讀懂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大意,領悟思想感情,根據課文內容和教材特點,準確確定教學目標。比如《對韻歌》一課,課文是根據啟蒙讀物《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編寫而成的韻文,雖然內容很短,但音韻和諧。課文內容共三句:第一、二句以單字對的形式,包羅自然現象“云、雨、雪、風”和動植物“花、樹、鳥、蟲”。第三句是雙字對的形式,呈現山清水秀和桃紅柳綠的美麗景色。整篇課文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根據文本內容,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即可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二、根據文后練習確定教學目標

課后練習是對教學的指導和復習,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我們要注意課后習題,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部編教材課后練習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理解內容、積累詞語、運用詞句、拓展實踐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形式多樣。比如在《對韻歌》中,文后安排了三個練習:一是寫字,二是朗讀課文,三是背誦課文。我們在備課時,就可以從這三道題入手,制訂教學目標。

三、根據課時劃分確定教學目標

每篇課文的教學有不同的課時安排,多則兩、三課時,少則一課時。每個課時有各自的教學任務,每個課時也有各自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制訂全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學會分解教學目標,準確制訂課時目標。比如《對韻歌》一課可分為兩個課時,在準確制訂全課教學目標的同時,要仔細考慮課時教學目標,每個課時分別達到什么要求,一定要胸有成竹。根據課時劃分,第一課時的目標可以分解為初讀課文、朗讀課文,了解單字對和雙字對的形式,體會漢語的音韻美,識記會認的生字。第二課時的目標可以分為一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是寫“蟲、云、山”3個生字和提、撇折、豎折3個基本筆畫。這樣分課時制訂教學目標,明晰了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四、根據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標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教學必須符合受教學生的發展水平。”在教學目標設計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分析學生,包括他們的認知結構、認知特點、個性特征、家庭背景、語言水平、運用能力等。所有這些不是在教學設計時才去了解,應該靠平時的積累。在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確保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想完成的、能夠完成的。比如《對韻歌》一課在制訂識字教學目標時,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表述為:通過聽讀、看圖想象等方法,認識“對、云”等7個生字。

五、根據課堂學情確定教學目標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該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前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制訂的,但課堂教學是靈動的,教學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隨學情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如《對韻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寫字和背誦課文。可是筆者發現,學生對7個會認的字在離開文本后,個別字就不能正確認讀,于是靈機一動,調整教學目標,適時復習、鞏固會認的生字,使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情,課堂要隨學情走,教學目標也要隨學情進行調整,這樣才會使教學方向更正確,教學方法更靈活,教學效果更理想,才會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總之,心中有目標,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章可循。因此,準確制訂教學目標非常關鍵,教師要根據教材、學生、學情等因素,從知識與能力、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合理制訂教學目標,目標的設計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