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家財經素養中心主任瑪利亞·陸莎迪說:“當今社會,缺乏財經素養將難以生存。”猶太《家庭教育》雜志上的一個數據調查表明:財商能力培養越早的人,日后的年收入越高。因為財商能力起步早,事業意識萌生早,投資概念醒悟早,以后正式加入就業大軍就容易先聲奪人。

我們學生中享樂、攀比等不良風氣盛行,急需理性的財商教育。同時,理財能力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養成嚴謹理財的習慣,形成科學理財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對孩子的發展負責,對飛速發展的社會負責。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理財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

1.微店。通過開設微店,讓學生體驗線上銷售、選購、線下購買的新時尚,培養學生適應互聯網改變生活的大趨勢。

2.拍賣會。真實模擬拍賣現場,拍賣物品由學生提供,拍賣師和助手由學生輪換擔任,進場參加競拍的同學體驗拍賣的規則及競爭的環境。通過真實拍賣,引導導學生掌握拍賣規則,體驗投資環境,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觀。

3.財富大轉盤。以桌游的形式讓學生體驗理財的風險與效益。在小組競爭游戲中,讓學生體驗面對同樣的機會而結果卻大相徑庭,以此感受理財產品的不同效益、不同風險、不同特點,加深學生對風險和收益的感性認識,以及保險對于理財的重要作用。

4.DIY店。組織不同年級、具備獨特技能的學生進店現場制作,如編手工鏈、串珠、十字繡、梳小辮等,提倡有手藝的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活動。學生可以進店觀摩、現場購買或訂購。讓孩子們在享受DIY帶來的創作樂趣的同時,體驗創意能給人帶來財富。

5.典當行。現場模擬典當行的情景,利用練功券作為成交貨幣,學生可現場進行體驗。以此讓學生了解典當的歷史,及其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6.夢想超市。在老師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開設超市,明確角色及分工,在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經歷:到批發市場“上貨”,與批發商討價還價,貨物分類、標簽、上架、銷售等過程,通過角色體驗感受不同角色的工作狀態,更能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經歷超市的運營,學生體驗到只要付出勞動,就一定會有回報。

7.練攤。學校設立攤位,面向全校學生招租,學生可向籌委會提出申請,申請通過后可在攤位上出售商品,商品可以是自己用過的文具、玩具、書籍等,也可以是在家長的指導下從批發市場批發的商品。學生可以制作并張貼宣傳海報,擴大攤位影響。通過練攤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掙錢、交易的樂趣,同時增強孩子們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分工合作的意識。

8.手抄報展覽。上過理財課的學生制作手抄報,展示自己在課堂教學或生活中了解到的理財知識。

9.專賣店。出售各類玩具,吸引力較強。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經歷上貨、理貨、銷售、盤貨、核算利潤的過程,體驗掙錢的辛苦和快樂。

另外,學校還可以安排點鈔體驗、模擬銀行、財富知識知多少、網上淘淘樂、慧眼識“金”等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理財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學習理財知識、學會理財的基本方法。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學歷高、成績好并不能保證將來一定生存能力強、有成就,真正決定生存能力和財富數量的是“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