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成本”
作者:胡 琳 西安市未央區文景小學
發布時間:2018-04-12 14:46: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全社會都在計算教育一個孩子要付出的“教育成本”是多少時,我總是想起這樣一個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間接成本。我們除了關注教育的公共成本外,更在乎教育的私人成本,亦稱“教育的個人成本”。更有甚者有人算了一筆教育孩子的花費,從出生到孩子基本獨立那一天,預計最少要花94萬。看著這些數字,讓人不禁感慨:養育出一個孩子有多么不易啊!當然這只是物質層面的私人成本,還不算個人付出的精力及社會為此付出的社會成本。
面對這一系列付出的成本,我們理應認為比起祖輩教育父輩們,現在的孩子懂得多、擁有的多,就應該更懂事、更講道理了吧!可結果卻未必,人們經常會感嘆孩子是變聰明了,但卻難管了。那是現在的教師水平不及從前嗎?我個人認為當然不是。那孩子屢犯錯誤的根源在哪呢?我認為根源在“犯錯成本”過低。
“犯錯成本”就是為自己所犯錯誤付出的代價是多少,當然包括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的付出。在短暫的人生數十載中,誰都會因年幼無知而犯錯。于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便成了我們原諒自己或他人的一個理由。知錯能改確實可貴,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忽視低估了犯錯的成本。
我們常說“知錯能改”,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真的知錯了嗎?未必!可孩子已經當著所有人的面承認了錯誤,并且道歉了啊!在我的觀察中,孩子的道歉分兩種:1.真的意識到錯誤了,但這多半是被嚴重的后果震驚到內心害怕了,才會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2.口頭上承認自己錯了,這多數是懾于老師、家長等的威嚴,不得不做的權宜之策罷了。即使道歉也不過是與大人斗智的結果,而非真的“知錯”,那他又怎能真改呢?
究其原因,我認為這是孩子未能明白一個錯誤的“成本”究竟有多少!我們在教育中一味地保護孩子,卻忽視了挫折教育對人性的完整所起到的作用。有時讓孩子直面問題,也許弱小的他們無法承受、無法處理一些事情,但要他們知道一旦這樣做就會面臨怎樣的境地,要讓他們知道一個錯誤需要多少人、多少時間來彌補。甚至,很多錯誤是做再多努力也是無法挽回的。
例如:我所帶班上有一名學生帶了所謂的“烏龜蛋”(一種帶臭氣的玩具)在教室里弄出刺鼻的氣體,當時有幾名學生就感到頭暈、惡心,甚至有一位有哮喘的孩子即刻就感到呼吸不暢。當時除了及時送學生就診、積極聯系家長之外,我特意要求鬧事學生的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到醫院陪這幾個孩子看病。我希望通過這次的事件,讓這個孩子知道一次看似不經意的錯誤,會帶給大家多少痛苦、多少麻煩。其他幾個孩子的家長當時情緒比較激動,言語自然不好聽,而這個孩子的父母則一直在一旁賠不是、說好話。事后,我將這名學生單獨叫到辦公室問他:“你那天和爸爸、媽媽去醫院感覺如何?”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他說自己只是一時貪玩,沒想到會把同學害成那樣,也沒想到一向高傲的父母竟為自己得承受那么多尖刻的話語。此時,作為老師我還需要說什么,一切已不需要多說了,事實已將他教育到位。
世上沒有后悔藥,事非經過不知難,直接經驗的感觸遠大于間接經驗的說教。讓孩子去面對問題,也許當時會浪費他一些時間、會讓孩子看到一些殘酷的現實。可他卻能知曉什么是犯錯的“成本”,也就會在下一次即將犯錯時,及時衡量他是否支付得起這樣的“錯誤成本”。相信在冷靜、理智的思考之下,他犯錯的可能性會降低很多!
我們愛孩子,但世界不僅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即使他們還小,但世界的規則不會因幼小而放寬、改變。也許,直面錯誤是殘忍的,但總有一天他們得自己獨自承擔。過度的愛,只會讓他們喪失在現實中的生存能力。讓孩子懂得什么是“錯誤的成本”吧,實踐出真知,有時懂得了才會成長、成熟。而我們這些大人,也別再以愛的名義妨礙孩子成長,不要一邊“剝奪”他們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的機會,一邊又要求他們懂事,從而讓孩子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你若真愛孩子,就讓他懂得“錯誤的成本”,學會承擔犯錯的后果,這也是成長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