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快樂教學初探
作者:賀彩云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中雞鎮中雞小學
發布時間:2018-04-12 15:17: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發展的特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夠靈活駕馭課堂,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在我們的課堂中,理論知識付諸于實際操作需要美術老師們的毅力、耐力、努力,用愛心、誠心、細心,讓素質教育的春風吹拂每個孩子。
一、每節課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模仿力強,面對只有40分鐘的課堂,抓住他們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一種無形動力,興趣越濃厚,認識越深刻。一節興趣盎然的美術課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忘記時間、全情投入。教師教育學生的同時最好把自己融入到他們的世界,想他們所想。
如在教學《水果大聚會》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關注點,通過實物展示、謎語競猜、音樂播放等形式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課堂。我通過“我問你猜”的游戲環節來展示各類水果,學生們熱情積極,驚喜萬分,各個翹首以盼,課堂氣氛活躍。接下來我讓學生用手觸摸水果的表面,通過視覺和觸覺增加學生對水果的色彩和觸感的認識。這樣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一節成功的美術課,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帶領學生體驗不一樣的情感,讓他們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時最重要的動因。教師要想成功實現這種愿望,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美術的促進者、輔助者、引導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直觀展示圖片,這樣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大量直觀、形象的記憶。
例如在《走近傳統名居》一課教學中,教師單憑語言表達是無法描述出中國各地傳統民居的特色。教學中我應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名居的圖片,引導學生對名居進行初步觀察和認識,讓他們感知自然界的美妙從而認識傳統建筑的文化特點。在引導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技法去表現民居,可以是色彩濃厚的黃土高原窯洞,可以是線條規整的北京四合院,也可以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在學生的作品中,我不希望看到完全的模仿和臨摹,孩子們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膽地將自己心目中的“老房子”表現出來。如今,大力倡導發展素質教育,美術教育不但要注重知識的有效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多元化評價,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積極的評價會激發起學生對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欲望,提高孩子們的自我認知能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和個性化的。全面的評價就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評價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個性化評價就是肯定學生的創新性、獨立性、新穎性的一種評價方式,這樣的評價更注重保護學生的創造成果,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提升學生的個性思維。
在我的美術課堂評價環節中,我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例如,學生作品《風景寫生》線條有力,抓住了畫面的主要景物。作業評價時我讓同學之間相互評價,班里的一個學生用文字在畫下方寫上了幾句話:“畫面景色優美,選景很好,線條流暢,畫面遠近層次分明。”這樣的話讓該生找到了自信。我們知道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學生的作業一個定性,區分作業的好壞,而是通過評價保護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在評價過程中運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畫、敢做。那么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作用也就真正落實到位了。在評價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討論等方法,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的方法達到了將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全面融合的目的。
總之,為了保持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我們要讓學生的眼睛、嘴巴、耳朵、手都動起來,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尋找快樂、體驗快樂、收獲快樂。這樣的學習過程為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基礎。當師生共同營造出和諧愉快的氛圍時,孩子們就會用他們的童心妙筆去描繪美好燦爛的生活,這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