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課前五分鐘的有效學習積累
作者:李 潔 陜西省漢中市實驗中學
發布時間:2018-04-12 15:05: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前五分鐘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時間,以學生自己準備知識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講解為基本形式,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互助、互問、互疑,促進學生動態且有效學習,以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組織形式。我認為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具有以下特點:
1.必要性
課堂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五分鐘的課堂交給學生來準備知識,進行講解,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因而,對初中語文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的實踐與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獨特性
本著積累性、能力性、實踐性、知識性的目標,我將語文課前的五分鐘作為實踐的平臺,在每堂語文課前固定五分鐘時間進行系統拓展學習和實踐積累。
這種實踐積累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負責搜集、整理資料,然后進行五分鐘微課講解、答疑解惑、積累的落實檢查,教師負責制訂三年的系統計劃、課前對學生的指導、課堂的宏觀把控、課后的落實。
3.實踐性
“初中語文課前五分鐘的有效學習積累”從內容而言分為三大部分,十二小部分。三大部分是按照時間段來分,即:初一語文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的實踐與探究,初二語文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的實踐與探究,初三語文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的實踐與探究。十二小部分則是針對初中六學期,每學期兩個主題進行的內容分配。三年的實踐內容分配如下:
初一(上):(1)個人自我介紹演講(600字脫稿進行);(2)成語積淀(每人5個,包含解釋及簡單故事講解)。
初一(下):(1)好書推薦報告(600字成文,簡單介紹所推薦書的理由,針對中考積累運用第6小題));(2)文學常識積累(每人10條)。
初二(上):(1)近義詞語及成語辨析(兩組詞語、成語介紹,針對中考積累運用第3小題);(2)修辭手法及表現手法積累(包含介紹及舉例、賞析,針對中考記敘文閱讀題目)。
初二(下):(1)病句修改(每人5句,針對中考積累運用第5小題));(2)綜合性學習(針對中考綜合性學習第7小題))。
初三(上):(1)詩詞鑒賞(針對中考古詩詞鑒賞21、22小題);(2)中考字音字形歸類積累(針對中考積累運用1、2小題)。
初三(下):(1)中考重點實詞虛詞積累(針對中考文言文閱讀17、18、19小題);(2)中考答題技巧積累。
以上十二小部分的分配依據初中學習的特點,針對中考知識點的積累,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和自主發展有效結合。
4.創新性
(1)著眼于每一節課前的五分鐘,時效性更強。這樣的積累不是即興而發,也不會耗時過長,只是確定在每一節課前的五分鐘,學生注意力集中,接受新知識興趣較濃,時效性較強。
(2)貫穿于初中三年,體現長期的積累性。我所實踐的積累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的。這樣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積月累,貫穿于初中三年的每一堂課,讓知識既零散又系統,集短暫性和持久性于一體。
(3)針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體現新課改理念。無論進行怎樣的課改,都離不開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因此,我將課前五分鐘有效學習積累的主體定位為學生,其在教師的系統指導下進行實踐、搜集資料、講解內容、落實所學、解答質疑,最好、最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4)積累內容涉及語文學習素養和中考題目探究,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此種積累方式既強化了學生的文化基礎,又鍛煉了其自主發展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將課前五分鐘作為學生知識擷取的主要時間,將三年的計劃系統化安排,針對中考中容易得分點來鞏固拓展,使語文課堂集知識性、系統性、階段性、方法性、藝術性、主體性于一體,在必要性、獨特性、實踐性、創新性上展現了語文學習的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