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解析
作者:駱云錦 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思政專業研究生)
發布時間:2018-04-12 15:04: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是依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2016年出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及中共中央頒發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所編寫的。新教材在充分考慮初中生的生活邏輯、努力切合青少年自身發展需求的同時,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核心素養為明確指向,以道德教育的方式聚焦青少年生命成長階段的任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點主要有:
一、設計意圖突出時代性
1.更加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新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將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有機滲透其中。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少年有夢”一節以少年的夢對接現今強調的“中國夢”,這不僅將“中國夢”就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這一觀念深植學生心中,更能使學生無障礙地接受并且潛移默化地凸顯“愛國”要求。在第四單元“感受生命的意義”中“平凡與偉大”一框,列舉多個名人事例,展示他們的創造與貢獻,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要求等。
2.緊跟時代步伐。新教材貼近時代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韻味。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網上交友新時空”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以現代學生網上發帖為例,并模仿他們網上貼吧交流模式,選取學生熟知的模式,不僅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為后文虛擬世界交往注意事項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時代性充分顯現。
二、體現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材體現了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特點。如:在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從集體的含義到集體與自身的關系,再到美好集體的建成,探討了與集體共同成長的方法準則,在對學生道德要求的基礎上融入相關法律知識,做到道德法律有機融合。在實踐性上,整個教材隨處可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敬畏生命”中“運用你的經驗”欄目中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事件“清明祭祖”,第九課“探究與分享”欄目讓學生自己闡述所遇到的挫折等,這些都是根據學生生活選擇的案例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思考探索,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珍視生命,培養堅強意志。
三、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
1.教材引入傳統文化經典。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談做更好的自己時,引用“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矣”這段話,借古文告誡學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改正缺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在案例選擇、活動設計等方面也盡可能安排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節“學習伴成長”中展示出“學”與“習”的小篆寫法,引發學生興趣,然后從《禮記·月令》中對“學習”的論述開始,展開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內涵。下冊第二單元“品出情感韻味”一課在“探究與分享”欄目中選取我國經典古詩詞,使學生在感受其情感韻味的同時,又對我國傳統文化加深了印象,此舉不但說明新版教材更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要求,更是從小處著手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
四、設置實用性強,貼合學生實際需求
1.教材的內容設置詳細具體,考慮周全。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狀態,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剛升入初中,在各個方面可能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對中學生活不熟悉,需要相應的時間來適應中學的生活。七年級上冊一開始就以“成長的節拍”為整個單元的大標題,之后的三節課總體以認識中學、成長夢想、學習與成長、認識自己進行。不難看出,這一單元整體圍繞“成長”這一關鍵詞,而不是以往教材突出“學習”,給人一種壓迫感。新教材在舒緩節奏的同時,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狀態。二是新增生命教育內容,正確引導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也是以往教材所沒有的內容,引導學生探問生命,感受生命的意義。
2.教材的方法技能欄目實用性強。新教材增加“方法與技能”欄目,對學生提出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是新教材的創新之舉。一是方法與技能緊跟教材線索,例如在“少年有夢”中提到努力,“方法技能欄目”緊跟教材內容趁熱打鐵依次介紹了努力的方法、有效學習方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的方法,對學生提出指導意見。二是方法具體并貼合學生實際,不假大空。例如“學會學習”一課,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意見選取記筆記這一小點入手,具體而又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