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前語文課改存在的問題
作者:張義軍 陜西省府谷縣教育局教研室
發布時間:2018-04-12 15:00: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這幾年的語文課改工作中,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新課改的推進和深化。現就存在的問題舉例如下:
一、看似“對話”實際是“問答”
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滿堂問”“知不知”“是不是”“好不好”之類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一方面把整體性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另一方面把對話簡化為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師生、生生互動,實質上是以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鉆進設計好的套子了才滿意。
二、簡單淺薄,夸大其詞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于是有的教師便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味給予表揚。我們認為,正如一味懲罰并不可取,一味地夸獎學生同樣弊大于利。對于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于衷,也起不到鼓勵作用,尤其是教師不經過思考,脫口而出的隨意性夸獎只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浮躁和隨意應付的態度。
三、看似“自主”,其實是“自流”
強調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有的教師上課讓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也沒有檢查和反饋,學生一看到底,滿堂看,成為典型的“放羊式”教學。有的教師甚至一味強調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這些做法,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
四、有活動,沒有體驗感受
我們的課堂上要求讓學生“動”起來,但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的,稱之為“動中學”。這種“活動”是形式,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卻沒有體驗感受,沒有反思。新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增加體驗。有活動沒有體驗,就失去了活動的價值。
五、小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在課堂上,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時間又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就在教師的要求下結束了。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一個引導者而是一個仲裁者,教師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把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套子里趕,這是應付式和被動式的討論。而學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討論,結果是優秀生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他們更多的時候在當聽眾。
當然上述問題還可以列舉很多,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注重形式,二是絕對化。
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教學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點是浮躁而不深刻。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質疑,教學畢竟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學生學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這是我們應該追問和考慮的問題。
課堂上,表面的熱熱鬧鬧可能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使教學失去真正的價值。因為這種熱鬧和熱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學生并未深入思考。在這樣的課堂上,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真正的引導、智慧啟迪、思維火花碰撞等職責,這是導致課堂低效或無效的根本原因。
課堂上,在對待學習方式轉變上,有些教師明顯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絕對化的傾向,于是每個學科每節課,每個學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學科性質、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是否適合這些方式,使學生陷入困境。
我們的學習方式變革有創新,也有繼承。學習方式轉變絕不意味著用一種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種方式(方法):用自主學習代替指導學習,用合作學習代替個體學習,用探究學習代替接受學習,而是強調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由狹義的學習轉向廣義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全面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正是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態,把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對人的成長很重要,但曾經被忽略的東西凸顯出來:凸顯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弘揚人的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凸顯合作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體意識和集體觀念;凸顯探究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體現了時代精神,有助于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