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渭南中學始建于2013年,學校位于渭南經開區東部行政商務區內,占地面積約244畝,總建筑面積9.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6萬平方米,可容納近4500名學生在校就讀。學校目前有教職工265人,在校學生約3100人。通過三年的運行,在周邊乃至全市反響較好,2017年高考成績位列全市綜合排名第三,已初具影響力。但是,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深知:除了教學成績外,學校的魅力還應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學校提出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文化設計思路,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力求使學校的文化建設適合中學生成長需要,起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

1.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建設首先要以協調性、實用性、經濟性和持久性為目標,這就需要結合自身發展需要整體規劃校園建設。其次要充分考慮現代設施設備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因此智能和環保型的現代化教學、生活設施設備不能缺少。第三,要充分結合現有地域特色,通過山水、花草等自然環境的營造,櫥窗、宣傳欄的建設,讓學生在賞心悅目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第四,物質文化建設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根據學校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更新。

2.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和保證。一方面,要與時俱進,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目標,不斷完善校園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以人為本,不斷引入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管理與服務并重,引導與教育并行,使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逐步完備。

3.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為全校師生員工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魂,很多高中將培育學校精神文化作為文化建設工作的核心,以學校精神引領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傳遞學校所倡導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廣大師生形成深層次的凝聚力。

4.行為文化建設。

行為文化是在師生員工身上體現出來的最經常、最直接的感受和表達出來的校園文化形態。首先,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歌舞比賽、體育競技、演講辯論等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依舊具有魅力;其次,各級各類學生社團為校園的主流文化注入活力;第三,在常規管理中注重學生品德行為的養成教育;第四,現代媒介成為校園主流文化的新生力量和重要載體。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

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通盤考慮,有的學校建校時間長,在文化建設中,應著重考慮傳承和發展;有的學校新建不久,在校園文化規劃時應將其納入到總體設計中,以避免重復建設、低效率建設。在渭南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緊緊圍繞“大樹”文化主題,將人文特色與學校教育浸透在文化建設的點點滴滴中,力求風格形式的完整、統一。

2.教育性。

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意義在于,創設一種積極的物質、精神氛圍,啟迪、規范、引導和提升師生員工對美好人格的追求。因此在建設中,所有策劃設計要具備知識性、教育性、規范性,尤其要注重價值導向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確的、積極的價值引導和教育引領。

3.開放性。

校園可能是封閉的,但文化卻是開放的。教育要有國際化的視野、民族化的創新,學校要辦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和具有世界眼光與情懷的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也要依托現有資源,打開視域,有所選擇,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迎接挑戰。

4.特色性。

學校的發展關鍵是人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千篇一律,要結合地域文化特點、師生特點、校情特點,積極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文化,以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的需要。打破“千校一面”、高度同質化的局面,著眼于學生的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以適合學生的長遠發展、未來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及其研究是學校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它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背景陪襯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相反,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文化是培養師生能力的載體,是推進教育創新的突破口。精細化、高品位、富有內涵的文化建設是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共同追求,通過互聯網開放、平等、互動等特性與傳統模式進行融合創造,或許是我們構建多維度校園文化體系的又一努力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