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均衡發展策略
作者:孫 惠 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鄉中心小學校
發布時間:2018-04-12 15:38: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農村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學生間還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到了中年級就會陸續有一些同學落后掉隊,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失去興趣,再演變為厭倦,進而逆反,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兩極分化現象日趨明顯甚至加深。所以教師應用均衡發展策略,縮小學困生和學優生之間的差距。下面就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均衡發展談幾點體會。
一、重視學生心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防止兩極分化,讓學生取得一定進步,從而增加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分類》這節課時,讓學生聽從我的口令:男孩子站起來,女孩子站起來;高個子男孩坐下,矮個子男孩坐下;長頭發女孩坐下,短頭發女孩坐下;穿校服的同學拍拍手,沒穿校服的同學跺跺腳;穿皮鞋的同學拍拍手,穿旅游鞋的同學跺跺腳;全班同學一起跺跺腳……老師的語速由慢到快,語調由低到高,同學們的動作跟著老師的節奏整齊劃一,在這樣有趣的游戲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學情變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小學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現象逐漸明顯,一部分學生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成績穩步上升。而另一部分學生則開始反感數學、厭惡數學、害怕數學,導致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與教師的交流、同學的互動,數學成績逐漸下降。此時,教師應加大對學困生的關注力度,及時發現學生的倦怠情緒,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學習上指導、幫助他們,從而有效避免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
比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為學生提供大小不等、材料不同的圓。這些圓有的是用硬卡紙做的,有的是用海綿紙做的,有的是直接畫在一張紙上還沒有剪下來的。接著讓六個小組的同學想辦法求出這些圓的周長,學生通過積極合作,硬紙板的圓用滾動或繞繩的方法測出。但用海綿紙剪的圓不能用這樣的方法測量,怎么辦呢?這樣就誘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通過多次嘗試后學生受到啟發,采用折疊的方法可以得出圓的周長。面對紙上畫的圓不易直接測出這一問題,學生又自然轉入探索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的研究。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挑戰性。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滿足了學生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縮小兩極分化
學優生的家長普遍對學生的家庭教育非常到位,學生的生活習慣培養得很好。而學困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導致課前預習不主動,課堂聽課不用心,課后練習不及時。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學優生和學困生之間的差距,并不是智力因素上的差距,而是非智力因素上的差距,只要學困生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聽講、課后的鞏固,一定能提高學習成績。學困生和學優生之間的距離也會逐漸縮小。
四、重視學生心理疏導,幫助學生重新找回學習的信心
學生進入厭學階段之后,不僅無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就連簡單的計算題都存在問題,自然對數學產生厭倦、逃避情緒,嚴重與教學脫軌。教師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生活上關心學生,思想上開導學生,學習上幫助學生,使學生重新對數學產生興趣。在課堂上多提問他們,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利用課余時間與厭學學生多交流,緩解兩極分化失衡的情況。
綜上所述,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不但加大了教師的授課難度,而且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為了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均衡發展,教師應加大對學生的關注力度,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防止兩極分化現象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