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交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為每個成員創造了平等參與的機會。小組長可以輪流擔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代表小組向大家匯報,每個人都有小組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家都團結一致,共同出謀劃策,為小組目標的達成做出努力。好的小組合作,能把有限的課堂變為人人參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

2.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資源加以利用,組織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特有的認識傾向、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參與到集體學習中。組內的不同學生智能、基礎有差異,在小組合作中,可以取長補短,尤其學困生能在組內得到更多幫助,同齡人的幫助有時比老師更為貼近、更為有效。而且當一個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主動完成任務時,一定會得到全組的鼓勵和贊許,小組的支持將激勵他更加積極向上。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實踐我有以下幾點收獲,在此與大家一起探討:

1.要教給學生合作技能。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出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一開始實施時,學生在學習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時要么七嘴八舌亂講一通,要么干脆不說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成或反對。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組合作分工學習時,教給學生分工的方法,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教給學生要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善于傾聽對方的意見。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碰到分歧或困難時,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當然這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2.要舍得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如果不給學生充分的合作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就只能是形式化的。例如:上“三角形內角和”一課,課前學生已備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紙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猜想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然后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去驗證結論。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非常高,有的剪,有的畫,有的拼,小組合作非常投入。沒想到的是,剛過兩三分鐘教師示就意學生停止,接著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進行驗證。這原本是一節非常好的小組合作、親身體驗課,但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當學生探索的積極性正濃時,教師中斷了學生的合作討論,顯然這是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合作學習,是一種形式。這樣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相反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學習的任務要得當。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難易程度要適當。太容易,學生不需要他人協助也能完成,合作也失去了動力;太難,小組通過一定的努力仍不能達到目標,學生便會飽嘗失敗的苦果,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設計的討論題要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內容的難易應確定在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層次。這樣才具有挑戰性,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

總之,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只要教師恰當地設計好合作討論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間和契機,就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實現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