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優化研究
發布時間:2018-04-11 15:45:50
【摘 要】本課題研究基于真實數據的調查分析,客觀認識到當前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同時也了解到學生對于乒乓球技戰術學習的期望。文章重點從專項技戰術水平提高著手,運用教學實驗方法對乒乓球技戰術進行實驗比較研究,將實驗課程中的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形式、課時量的安排進行調整,并將實驗對象實驗前后的相關指標數據以配對樣本T檢驗的統計學方法進行差異性比較。同時,查閱文獻資料,并聽取專家建議,為優化課程設置提供必備的智力支持,最終為實現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優化創造實施條件。其后,再提出課程設置優化的實施對策。
【關鍵詞】乒乓球 課程設置 課程優化 實施條件 實施對策
前 言
專業體育院校是體育運動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乒乓球人才培養與輸送的主要來源,承擔著乒乓球人才供給的職責。
目前,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專項學生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現階段,很多綜合類高等院校都被賦予了招收體育競技人才的權利。這些高校利用本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招收高水平的乒乓球運動員,在與西安體育學院的競爭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如今西安體育學院已經處于落后的局面。由于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首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競技運動水平的高低,因此西安體育學院培養的乒乓球專項畢業生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本課題以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改革總體指導方針為指引,在完全符合乒乓球運動技戰術學習提高的客觀規律前提下,努力吸取各類體育院校在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中的改革成果,進一步探索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改革優化,旨在提高學院乒乓球專項人才培養質量,重新奪回體育人才培養的主導地位。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有關各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課程管理、課程結構比例、內容,以及課時安排等相關文獻。
2.問卷調查法
主要以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專項學生培養的乒乓球課程設置為調查重點,給2013級與2014級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專項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計76人。
3.教學實驗法
以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專項學生為教學實驗對象,對課程設置改革前后教學實驗結果數據進行差異性比較,說明課程設置改革的有效性。
4.統計分析法
收集問卷調查與實驗數據的主要指標,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統計,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處理,探討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優化。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現狀的
存在的問題
1.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同構化現象嚴重
通過調查數據與實地走訪了解到,西安體育學院乒乓球專項不僅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也在學習。那么問題在于兩個專業學生學習的側重點區分不明顯,在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分類、課程內容、課時安排等方面都區別不大,造成了相應教學資源配置上的平等化,沒有突出體現對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在乒乓球技戰術水平上的超高要求,進而出現了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同構化現象,弱化了乒乓球人才培養的質量。
2.乒乓球必修課程學習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通過調查發現,必修課程學習并沒有體現出乒乓球學習的基礎作用,對專項技戰術提高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幫助。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乒乓球必修課程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師也是在例行地完成教學計劃任務,課程教學呈現出一種被動消極、應付差事的狀態,結果影響了課程學習的質量。而且,必修課程學習還會占用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因此,必修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3.乒乓球相關理論課程學習的作用太小
通過調查發現,乒乓球相關理論課程學習的比例較高,學生普遍不太認可這樣的課程學習現狀,認為相關理論課程學習對乒乓球技戰術的提高沒有什么幫助。現階段的乒乓球相關理論課程學習在形式、方式、內容方面沒有與乒乓球技戰術的學習形成很好結合。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也隨機走訪、觀察了一些理論課程的教學,發現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從過程到內容都顯得比較空洞,與乒乓球技戰術學習的實際情況聯系很少,沒能發揮理論輔助與指導實踐的作用。
4.乒乓球主修課程課時設置缺乏合理性
乒乓球主修課程作為乒乓球技戰術學習提高的重點課程,從課時安排的學習量上完全不足以達到技戰術學習提高的時間要求。乒乓球技戰術的提高需要大量時間去反復練習來刺激肌肉的運動記憶,建立正確穩定的動作結構,使技術動作上升到自動化過程,最終體現在高水平的競技狀態上。目前,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主修課程的課時共576學時,分兩年四個學期,每周4節課,每節課90分鐘的課時無法保證技戰術水平的提高。同時,課時安排的時間段不固定,隨意穿插安排上課時間對專項技戰術的提高根本無規律可循。
5.乒乓球主修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現階段乒乓球主修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以基本技術的學習較少,旋轉技術與結合技術的學習較多;戰術學習的內容單調,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發球搶攻戰術、接發球搶攻戰術,以及推攻戰術。這樣的課程設置完全忽略了學生實際技戰術水平高低的狀況,沒有做到細致區分,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缺乏多種復雜技戰術組合的學習掌握;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基本技術的學習掌握又不夠扎實。因此,目前的主修課程設置從內容上來看是缺乏針對性的,對技戰術提高是無效的。
主要原因
1.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方面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是具備能從事乒乓球運動訓練、教學、科研、競賽組織和臨場指揮工作的職業技能。而市場上所需的乒乓球人才是以學生的技戰術水平高低作為人才需求的第一衡量標準,是以執教水平、競賽組織管理等職業能力需求為前提。從目前人才培養的狀況來看,還遠遠達不到高水平的層次,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以目前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來看,過多強調學生的教學、訓練、科研、管理等綜合職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運動技能的培養,相關學科的學習占據了較大比例,造成學生乒乓球技戰術水平只能維持在一個較為廣泛的大眾普及層面,根本談不上很強的運動競技能力。人才培養目標觀點相對落后,專業培養目標混淆等與現實不相符合的問題影響了專項技戰術的學習提高。
2.課程設置的結構與分類方面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程、主修課程、相關理論課程三類,且呈現出“多元化”平行結構,三類課程之間形成了互為獨立的平行運行狀態,沒有形成太多的交集與聯系。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必修課程與主修課程之間沒有形成基礎與提高的關系,相關理論課程與主修課程也沒有形成相輔相成、服務促進的關系。另外,“多元化”平行課程結構造成了課程層次結構比例的偏差,即相關理論課所占比例往往高于專項技術課程,使得學科與術科比例不平衡,因而乒乓球課程建設往往會出現不規范、不科學的情況。
3.課程設置的職能權利劃分方面
由于課程設置的職能權利受到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教學管理體制束縛。學院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均由教務處全權負責,統籌安排各專業課程設置的工作,制訂某專業的課程設置。各系別的教研室僅負責課程的具體組織實施教學工作,因此教務處在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方面很容易忽略課程設置的專業性,使得課程設置在課程類型、課時安排、內容質量等方面出現問題。
4.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方面
當前分年級分班不分項目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源于學院的專業系別劃分與教學行政班級制劃分所致,這樣增加了乒乓球課程設置的質量難度。由于不同技術水平的學生混編在一起學習,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不好制訂,課程教學組織形式不好安排,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上。因此,從乒乓球技戰術進步的角度上來講,這種混編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不利于實現差別化的教學,使得課程設置的質量從形式上受到了限制。
課程設置優化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縱向對比)
課程設置的教學實驗對象由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專項水平較高的8名學生組成,并對這部分技戰術水平較高學生的教學內容、課時安排、組織形式進行調整,將受試者們實驗前后各項對應的技戰術指標進行測試,并比較樣本均數實驗前后的差異情況。
配對樣本T檢驗表中各項指標檢驗結果:1.t=|1.112|, p=0.303,故正手弧圈球技術實驗前后的差異不顯著;2.t=|3.507|,p=0.010,故反手弧圈球技術實驗前后的差異非常顯著;3.t=|2.994|,p=0.020,故發球技術實驗前后的差異顯著;4.t=|8.897|,p=0.0001,故接發球搶攻戰術實驗前后的差異非常顯著;5.t=|2.646|,p=0.033,故發球搶攻戰術實驗前后的差異顯著。由此可以看出,除了正手弧圈球技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以外,其他的幾項技戰術均有差異,因此課程設置改革對學生的技戰術水平提高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通過上述針對較高水平學生實驗前后數據的比較結果可以充分地說明:以遵循乒乓球技戰術學習的層次區別對待原則為課程設置的出發點,使其在教學內容、時間、組織形式與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相對應,對學生的乒乓球技戰術水平提高是有效的。
創造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優化的實施條件
1.增強課程設置的專業化管理
實現課程設置的優化,必須增強課程設置工作的專業領導力,形成“統一領導、統一垂直管理體制”,將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工作移交給運動訓練系乒羽教研室所有,形成由主管課程教學的教學副院長直接領導下的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教學工作,突出運動訓練系乒羽教研室的課程設置專業化工作能力,工作移交后的教務處則主要做好課程教學的服務協調、課程備案等相關工作。
2.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的變更
實現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優化,一定要打破現有的分年級分班不分項目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應建立以項目不同區分,按水平層次高低分隊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樣更有利于課程設置中教師資源的有效使用、教學設備的合理配置、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制訂、課程教學效果的把握等。
3.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的制訂
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的制訂應符合市場的人才需求,即以是否具備高水平的競技能力為標準。因此,課程設置應以乒乓球技戰術水平提高為首要,教學、訓練、科研、管理等專業相關能力實踐為輔而制訂。將教學資源集中利用在乒乓球技戰術的學習上,使學生的技戰術水平都能夠達到較高水準,從而得到市場的認可,進而為其勝任教師、教練員、科學研究,以及競賽組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可能。至此,為課程設置的優化指明了方向。
實現課程設置優化的實施對策
1.重新調整課程分類與結構
根據之前的分析將原先的課程進行重新分類,劃分為專項主修課、相關理論課、專業選修課三類。同時,以乒乓球技戰術學習提高為主體構建“多元一體化”的縱向分層結構,從上到下分層次、分重點地進行課程設置。以最頂層的專項主修課程為重點部分,即核心部分,著重技戰術內容的學習。第二層相關理論課程的次重點部分,應圍繞技戰術學習提高而進行設置,目的是提高輔助技戰術水平。而最底層的專業選修課程的非重點部分,目的則是滿足非專項學生對于乒乓球技戰術學習的需要。
2.乒乓球主修課程與相關理論課程的融合
課程設置在縱向分層的“多元一體化”課程結構下,根據技戰術學習不同階段的需要,將相關理論課程合理且有針對性地貫穿到主修課程學習當中,使理論課程學習更加結合實際,更有利于理論課程學習的實際效果,也更有助于起到專項技能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進而達到理論課程學習的預期目的。
3.重新調整乒乓球課程的課時安排
突出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的專業性,首要是體現在主修課程的課時量。明確專項技戰術水平的提高,應大幅度增加課時量,將此前的一周4次課,每次課時90分鐘,增加到每天1次課,每次課時150分鐘,具體時間段安排在每天下午。相關理論課程的課時安排根據技戰術學習的需要,穿插在主修課程的課時中進行,每次課程不超過60分鐘。專業選修課程作為非重點課程,將該課程的學習安排在主修課程學習的剩余時間里,內容以乒乓球基本技術學習為主,課時量可以同現有的乒乓球必修課程相同。
4.主修課程內容制訂的層次性
從主修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實際的技戰術水平區別對待,對乒乓球專項學生實施不同培養計劃的課程教學內容,做到教學資源的有效合理,分流培養。課程內容的更新制訂應體現學生學習的針對性,要具有明顯的層次劃分,即不同技戰術水平的學生學習與自己相應的技戰術內容,此外在教學訓練方法、競賽組織與裁判員操作等相關專業知識方面,將其作為學生主修課程教學內容的公共部分予以保留,并加以學習掌握。
結 論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的優化,首先是創造課程設置優化的實施條件,即改變現有的管理現狀,強化課程設置的專業領導力,增強課程設置的專業化;重組課程設置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課程教學內容的制訂實施、教學資源的配置利用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專項技戰術學習提高上;制訂符合市場人才需求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為課程設置的優化指明了方向。其次是提出課程設置優化的實施對策,即突出課程設置的專業性,增強各類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圍繞主修課程為核心,重新調整課程分類與結構,進行主修課程與相關理論課程的融合,合理安排乒乓球課程的課時量,制訂主修課程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針對性地優化了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乒乓球課程設置。
參考文獻:
[1]歐陽翠云:《部分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德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4卷第6期,第88-91頁。
[2]孫義方、孫媛、蘇濤、王健:《對高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基礎層面的研究》,《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09年第22卷第4期。
[3]鄭宗偉:《高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安排的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年第16卷第11期,第54-55頁。
[4]顧丹東:《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運動訓練專業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年第9期(下),第107-108頁。
[5]趙瑞國、周秉政:《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整體研究》,《運動》2011年第11卷第29期,第74-76頁。
[6]張俊、李靖:《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之思路》,《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2卷第5期,第101-103頁。
[7]荊光輝、李獻君、杜鵬、唐雪姣:《我國高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思考》,《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第6卷第3期,第110-112頁。
[8]王麗娜、劉淑娜、葛超、張殿亮:《我國體育院系運動訓練專業畢業生就業與課程設置的優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6卷第4期,第71-73頁。
[9]黃荔生:《我國運動訓練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第12期,第1689-1692頁。
[10]吳劍、李小利:《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以中北大學為例》,《搏擊·體育論壇》2012年第6期,第42-44、47頁。
[11]孟范生、項賢林、王玉兵、張忠新、金贊:《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1卷第6期,第57-61頁。
[12]劉波:《德國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及對我國的啟示》,《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5卷第4期,第77-80頁。
[13]徐林、范乾輝:《中美體育院校運動訓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比較研究》,《價值工程》2010年第5期,第19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