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項全國范圍的“高風險”測試,CET-4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忽略。雖然當前國內很多研究圍繞該項測試的反撥作用進行,但卻缺少對學習動機的關注,而且對民辦高校學生甚少涉及。因此,調查CET-4對民辦院校學生學習動機的反撥作用,有助于了解民辦高校學生的獨有特征,讓教師對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反思,從而促進民辦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CET-4 反撥作用 學習動機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安思源學院校級項目(編號:XASY-A1415)。

引 言

語言測試是用來衡量外語教學成效的方法,也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作為目前國內影響范圍最廣的外語考試,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都產生著重要的“反撥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反撥作用的研究大量涌現。理論方面,研究者們(Alderson&Wall,1993;Hughes,1996;Bailey,1996;辜向東,2007)均認同測試會對參與者的行為和認知產生重要的反撥作用。而作為測試的最大參與者,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當然也會受到測試的影響。然而,多數研究者(Shohamy,1992;Shohamy et al.,1996;Watanabe,1996,2000,2001;Cheng Liying,1997,1998,1998)主要研究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對學習者因素涉及較少。國內針對CET-4反撥作用的研究雖多(葉菊仙,1998;金燕,2000,2006;侯新民、王偉力,2008),卻都以公辦高校為研究對象,對民辦院校的情況幾乎未有涉及。

因此,研究CET-4對民辦學校學生學習動機的反撥作用,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民辦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CET-4對其學習動機的影響,而且還可以讓教師對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反思,從而促進民辦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

定量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者在西安某民辦學院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圍繞學習動機的各個層面設計,并按照Likert量表進行五個等級的答案設置問卷內容。受試者分別為一年級新生和首次參加完CET-4的二年級學生。

定性研究以訪談的形式進行。訪談時選取該校8名英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的學生參與。訪談內容主要是對調查問卷未有涉及或無法充分表明的因素進行補充。訪談時記錄受試者答案要點,并在訪談接受后予以確認。

數據采集與分析

初設問卷共設置35個涉及學習動機各個方面的陳述,并隨機抽取40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作相關分析和內在信度檢驗,Person相關系數低于0.4及會降低Cronbach’s Alpha數值的選項均予以剔除,最終由剩下的26個陳述構成正式問卷(表一)。

正式問卷共發放320份,回收303份,回收率為94.7%。在數據收集完成后,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并對其中重要的因子在兩個年級間進行了對比分析。

研究結果

1.因子分析及命名

在對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表二)后,運用主成分法對所收集問卷調查進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個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的因子(表三)。結合問卷具體陳述,對這6個因子分別命名為CET-4影響下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融合型動機”“工具型動機”“心理反應”“行為變化”。同時,對這6個方面所有變量進行頻率統計,以反映CET-4對不同階段學生學習動機各個層面的具體反撥作用。

2.對比分析

(1)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共涉及5項題目(3,6,8,11,21)。數據顯示,大約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CET-4確實讓他們對英語學習更感興趣(46.5%和45.3%,即新生和參考過CET-4的學生,下同),對他們的學習態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43.2%和40.5%)。然而,僅有約1/3的學生表示即便沒有CET-4,他們仍對英語學習有濃厚興趣。這就意味著民辦院校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并沒有強烈的內在動機。相應的,他們對通過四級考試不太樂觀,對通過CET-4沒有信心(47.1%和52.7%)。這表明學生英語水平確實相對較差,CET-4對他們來說太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融合型動機

對融合型動機(1,12,13,21)的統計數據顯示, 大部分學生均贊同備考CET-4能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65.1%和64.1%);有助于他們獲取更多信息與知識(63.3%和60.1%);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53.5%和50.7%);并且可以使他們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與習俗(50.4%和48.0%)。顯然,CET-4對民辦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融合型動機可以產生積極的反撥作用。

(3)外在動機

在語言學習外在動機的5項表述(9,14,16,17,20)中,有三項(9,14,16)均涉及他人對學生備考CET-4的影響。雖然統計數據沒有發現持贊同態度的學生百分比在兩個年級間存在明顯差異,但是,持否定態度的二年級學生人數(27.7%,33.1%,41.1%)在每一題上均高于一年級學生(22.6%,29.0%,32.9%), 這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在因素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在逐漸減弱。而且兩個年級學生之間最大的差異體現在第20題上, 期待老師提供CET-4相關輔導的二年級學生人數(53.4%)明顯低于新生(70.9%),這可能是由于部分老師過度強調CET-4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倦。

(4)工具型動機

根據工具型動機(2,4,26)頻數分布情況,我們發現新生中有83.3%認為CET-4對進一步深造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持相似觀點的二年學生僅占65.5%。就CET-4與學位之間的關系描述,分別有30.3%的新生和40.5%的二年級學生認為如果CET-4與學位無直接或間接關系,根本沒有必要學習英語。換言之,CET-4雖然對語言學習工具型動機產生了較強的反撥作用,但這種反撥作用在民辦高校卻更多是負面的。

(5)心理反應

在面對CET-4時,學生的心理反應(7,18,19,23)既有相似點也有差異。在備考CET-4時能努力克服焦慮(46.5%和44.6%),不斷鼓勵自己(57.5%和53.4%)的學生約占各自群體的一半。但是,認為從CET-4考試中能獲得成就感(73.2%和62.9%)的大二學生人數低于新生人數10%。與此同時,清楚表明不愿意挑戰CET-4的大二學生人數高于新生學生人數8.7%。這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CET-4帶給民辦院校學生的更多是壓力和焦慮,而非成功與滿足。

(6)行為變化

心理反應當然會體現在行為變化(5,10,15,24,25)上。對一、二年級學生行為變化情況的統計數據顯示:愿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備考CET-4的新生人數略高于二年級學生人數(58.7%和51.3%),但是只有部分學生真正會為備考CET-4制訂計劃(31.6%和33.8%),充分利用個人時間做四級相關練習(41.3%和43.2%),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43.2%和42.6%)。這些數據表明,盡管民辦院校的學生對通過CET-4有良好的愿望,但真實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

3.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整理,發現CET-4對兩個年級學生學習動機的反撥作用有如下特點。

首先,8名學生均坦言CET-4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正、反兩面的反撥作用。但僅有兩名成績較好的學生明確表示CET-4產生了更多正面的反撥作用,這表明CET-4能否促進學生學習與其自身英語水平密切相關。

第二,CET-4給二年級學生帶來更多壓力和焦慮。這一點與定量研究完全吻合。新生表現得更為輕松、樂觀,更愿意付出努力,而受試的4名大二學生中有3人感到焦慮、挫敗,甚至2人想要放棄。

第三,兩個年級的學生均表示如果通過CET-4后繼續學習英語,他們會選擇更為輕松的方式,會了解更多的文化、習俗,或者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內容。顯然,民辦院校學生一樣渴望融入目的語文化,但是由于自身英語較差,這種融合性愿望難以轉化成真正的行動。

結 論

Gardner(1985)認為,外語學習動機是直接或間接推動外語學習的一種動力。強大的學習動機會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實現預期學習目的。動機較弱的學習者則會把外語學習作為一種負擔,學習效果往往不佳。因此,三本院校英語教師應充分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信心,進而強化其外語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Alderson,J.C. & Wall,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4(2),1993):p115-129.

[2]Hughes,A: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3]Bailey,K.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13(3),1996):p257-279.

[4]Gu,X:Positive or Negative:An Empirical Study of CET Washback,(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5]Shohamy,E:“Beyond proficiency testing:A diagnostic feedback testing model for assess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76,1992):P513-531. Shohamy,E:“Beyond proficiency testing:A diagnostic feedback testing model for assess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6,1992):p513-531.

[6]Watanabe,Y:“Does grammar translation come from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classroom-based research”,Language Testing (13(3),1996):p318-333.

[7]Watanabe,Y:“Washback effects of the English section of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on instructions in pre-college level EFL”,Language Testing Update(27,2000):p42-47.

[8]Watanabe,Y.(2001):“Does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motivate learners?”,A case study of learner interviews. In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Studies Akita University(ed.)Trans-Equator Exchanges:A Collection of Academic Papers in Honor of Professor David E. Ingram(Akita University,Japan):p100-109.

[9]Cheng,L:“How does Washback Influence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Hong Kong”,Language and Education(11(1), 1997):p38-54.

[10]Cheng,L:“Impact of a public English examination change on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ir English learning”,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4(3),1998):p279-301.

[11]Cheng,L:“Changing assessment: washback o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action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5,1999):p253-271.

[12]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

[13]葉菊仙:《大學英語考試對教學反撥作用的調查和思考》,《外語界》1998年第3期,第40-43頁。

[14]金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口語考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外語界》2000年第4期第56-61頁。

[15]金艷:《提高考試效度,改進考試后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后效研究》,《外語界》2006年第6期,第65-73頁。

[16]侯新民、王偉力:《大學生對新大學四級聽力考試的態度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第9期,第91-94頁。